期待真实的连接:每个人都是于文亮

遥祭炎黄
阅读

期待真实的连接:每个人都是于文亮

「当我们和越来越多的人产生真实的连接,看到各种生活的本质都相差无几,也就能够理解,所谓不平凡,只是一种必要的彼岸。」

占满屏幕的一张大脸、五音不全的歌声、各自乱飞的五官、极度晃动的画面……浏览于文亮的视频常常让人疑惑:他是不是不小心发出了草稿箱里的东西?

(于文亮的作品页)

看到他记录晨跑训练和食堂早餐,你认为尚且合理;他拍摄一群高唱着“挫折和离别不过是生命中的点缀”的赤膊男生去海边蹦野迪,你可能觉得有些超过;当发现他为自己和一盘水果拍摄了100张合照,获得20万点赞时,你肯定很想一键查询所有人的精神状态。

(于文亮的发布的视频和图文)

就是这些乍一看莫名其妙的视频,让一个山东男孩十天内涨粉百万。从8月30号到10月13号,他发布了69个视频,一共获得2700万的点赞,相关话题获得近8亿次播放,于文亮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各大平台的热搜榜上。

(于文亮相关微博热搜)

一夜爆红的故事我们已经看得太多,他们无疑是切中了某个情绪要害,但于文亮引发的讨论已经远远不止情绪,而是关于一群人、一种生活、一个真相。当于文亮的名字成为超越性的存在,我们又去哪里寻找关于他的答案?

共塑画像:从名词变成代名词

无人问津、一夜爆红、全网围观……如果说到此为止,于文亮的走红仍可以视作为一段草根发迹的老套情节,那么当人们开始用于文亮做掩护展示自己的生活,分享那些无处安放、并不精致的“普通人时刻”,这个名字逐渐被诠释为一种自由的想象,故事才真正迎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发展。

国庆节后,抖音话题“于文亮给了我记录的勇气”获得了超6亿次播放量,词条#很喜欢但不敢发朋友圈的照片#登上微博热搜。为补贴家用而送外卖的小哥晒出了自己的工作照,因为外貌焦虑而不敢大方展示的照片被悄悄发在评论区……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以于文亮的名义聚集在一起,表达着彼此的善意和鼓励,有网友评论:“于文亮治好了我的平凡羞耻症”。

(网友在于文亮的评论区分享日常)

太多关于平凡生活的碎片,雪片一样落在于文亮的评论区,有的包裹着幸福和感动,有的充满苦涩与无奈,素未谋面的人们以这样的方式完成了一次次精神上的拥抱。短短半个月,“于文亮”已经成为了一幅由“每一个普通人”共塑的生活画像。

(陌生网友在评论区互相鼓励)

于文亮的成功,为已经疲于加工自己的人描绘了一种可以企及的相信:普通的也可以是流行的。

社交媒体中每天都展演着精彩和绚丽,在网红达人以专业化生产占领屏幕的时候,氛围感、高级感成为了流行的前提,对比之下,随手一拍的生活照显得乏善可陈。我们突然涌现的分享欲,大多消磨在犹豫之中,最后变成一张“想发但又不敢发朋友圈的照片”。将自己未经包装的生活原貌搬上台面,似乎变成了一件难为情的事情。

(于文亮相关抖音话题获得6.7亿次播放)

如果说李佳琦的翻车说明“冒犯普通人”不再是小事,那么于文亮的出现则告诉我们“回避普通”也不再是良策。虽然他的内容略显潦草,却透露着一种生活的智慧:我们尽可以自在地活在平平无奇的当下,毫无负担地分享自己粗糙的日常。

于文亮带着对于一切未经修饰之物的坦然闯入人们的视野,无数普通人的托举为这份坦然的价值给出了有力的印证:生活可能并不光鲜,但无需以此为耻。

(杨笠在脱口秀中谈格调)

这一次,不用再理会外界的评判和挑剔,“不光鲜”的生活也终于有了自己的声音。情绪需要一个出口,而于文亮提供了一种灵活迂回的叙事策略——这幅画像不属于任何具体的人,甚至不属于他自己,每个人都可以走上前添上几笔,也可以不露痕迹地自由离场。

脸上有皱纹的妈妈很美,送外卖的小哥是真正的骑士,相册里拿不出手的自拍收到了很多的夸赞。当“于文亮”成为一种共同的参与,也就没有人会孤独地暴露于潜在的焦虑与恶意之中。

(网友分享自己给妈妈拍的照片)

成名之后,在与粉丝的互动中,于文亮的回复变得更加简短,他诚实地表达了对于走红的兴奋和迷茫,同时继续更新着自己的日常生活。“于文亮是谁?是我们所有人。”一条来自评论区的高赞热评被于文亮“翻牌”,回复依然很简洁:“点了”。

鉴定“完美普通人”:

与自己和解前先与流量和解

困于粗糙生活的人们因为于文亮被短暂解救。而对于另一部分人而言,就这样跳进和解的浪潮中则显得草率和盲目。

(网友对于文亮走红的揣测)

流量一次又一次无条件地眷顾于文亮之后,他走红的真相在许多人眼中变得不再单纯。

在媒体对他的采访中,“没有团队”“设备只是一台二手iphone”等细节被网友反复推敲,有人指出,从于文亮的视频中能看出他有着很不错的网感,并且深谙短视频的视听技巧,通过转场和慢镜头营造的情绪节奏很到位,“完全不像真正的普通人”。

(于文亮视频中的转场)

以普通人的身份走红之后,非同一般的流量和热度为他加持了新的光环,于文亮不再普通,这似乎是一种注定的悖论。他发布了新的视频,怀疑他准备收割韭菜的声音开始出现;他接受了媒体的采访,许多人并不相信他口中所说的“完全没有策划”。

(于文亮的抖音个人简介)

关于资本与流量合谋的猜测永远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难以否认的是,在这背后确有无数崩塌的前鉴,让人们越来越难毫无保留地去相信。

一度流行的#与素颜和解#话题,本意希望人们放下容貌焦虑,却沦为流量博主的新一轮选美大赛。因为一首儿歌爆火的“挖呀挖黄老师”,治愈了许多疲惫的成年人,却在积累人气后开始直播带货,被指责是“MCN机构的预谋”。于文亮走红后,虽然几次声称暂时不会带货接广,还是险些“被塌房”。

(网友讽刺“与素颜和解”其实是新的焦虑陷阱)

走红、转型、变现,常规的网红经济逻辑,为什么一旦套用在于文亮身上,人们感到如此难以容忍?也许这并不是因为无法接受素人的成名,而是在 反复被网络红人“伪下沉”的把戏诱捕后,人们不愿自己的真情实感沦为明码标价的商品,无奈形成了一套提前应激的预警机制。猜疑一切,其实是对于互联网真相的一种悲观的过度防卫。

(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循环往复的身份鉴定折射出当代网友的矛盾心态:他们所渴望的、田园牧歌式的分享和交往,或许仅存于短视频的某种初心中,流量浪潮中的惊鸿一瞥才是常态。

然而,不允许草根成名获得互联网红利,本身即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苛刻。通过无止尽的猜疑来平衡自己的认知,也只会落入没有答案的虚无中。在通往自我和解的路上,还需要很多次与流量的握手言和。

于文亮是不是“完美普通人”,无法得出一个让所有人点头称好的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层层包装、精心矫饰的内容已经无法触及人们的内心。

真实的意义:人和人要相逢

在于文亮的故事中,有人看到了对平凡的宽容,小心地袒露出内心柔软的一角;有人对突然涌现的流量持保留态度,警惕着平台的下一步动作。这两种心态其实是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回应——在商业逻辑四通八达的互联网中,任何表象都可以是一种工业化的产品,我们还能否期待人与人之间本真性的对话?

这是一个无法给出正确答案的问题,但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很多人仍愿意制造和回应真实的连接,人生的普通和平凡值得讨论,真实生活的样貌也正一步步被提上表达和分享的日程。

必须承认,绝大多数的普通视频观者寥寥,也许于文亮正是那一个“被选中的普通人”。但与此同时,他展现的生活态度也正迎合着人们对自由的认同。而所谓自由,在很多时候意味着以真实、原始的面貌去和人产生联系。这种追求有许多不同的名字,有时是松弛感,有时是烟火气,有时是“内娱渴活人久矣”,但它始终游走于网络交往的某个脉络当中,不曾消弭。

当我们和越来越多的人产生真实的连接,看到各种生活的本质都相差无几,也就能够理解,所谓不平凡只是一种必要的彼岸。

于文亮这阵风也许会过去,也许会改头换面重新登场。至少值得庆幸的是,在这场以他的名字掀起的自我革新中,很多平凡人又打破了一重日常生活的枷锁。对他们来说,于文亮的意义远远不止风过有痕。

参考资料:

新播场:暴涨300多万粉丝的“于文亮”,缓解不了短视频变现焦虑

镜象娱乐:新一代网红流行祛魅:“普通叙事”与“反高级”

(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