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喜剧的真正面貌

许她画里成妆
阅读

中国喜剧的真正面貌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激励计划签约账号【吐槽电影院】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今天它正式上映。

但有些梗,已经在我脑子里笑了一星期。

低情商:人到中年,力不从心。面对妻子火热的眼神,只能穿得严严实实,打着滚灵活躲避。人生的关键在于挺住,可问题是挺不住……

高情商:手持一本《永别了,武器》。

低情商:不学无术,废柴一枚。高一重读了两年,还搞不懂能量守恒定律。一下笔更暴露胸无点墨,文坛新星眼看连个小作文都搞不定。

高情商:我 已 封 笔 。

配合老师的恍然大悟、点头哈腰,我笑得猛拍大腿。

什么《二手杰作》,明明都是一流笑料!

前几天看首映,观影氛围绝佳。

因为它不仅好笑,而且够荒诞、够辛辣,与市面上一般的喜剧片不同,是很纯正很极致的讽刺喜剧。

笑完之后,意犹未尽。能记住一些想到就忍不住“噗嗤”的梗,还有复杂情绪萦绕心头。

作为导演王子昭的第一部长片作品,这种超高完成度和挡不住的灵气令人惊喜。

我也真心期待,这匹黑马能在10月、11月尽情撒欢儿。

因为,它满满的都是中国喜剧该有的样子。

好敢说,我笑死

望子成龙见多了,见过“替子成龙”没?

马寅波(于和伟 饰):谢邀,在下成龙ing.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马寅波学富五车,出口成章。

可人到中年,事事不顺。

心怀作家梦想,却惨遭退稿30年。

讲台上引经据典,同学们呵欠连连。

为培养儿子马墨(郭麒麟 饰)的文学素养,专门给他布置课外阅读,然而一本《丧钟为谁而鸣》递出去,马墨连书皮都没撕,满脑子只剩“敲钟”。

别说“鸡娃”了,这智商还有救不?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天,马墨在学校坠楼。

人躺在病床上还没醒,“笑话”已经传遍校园角落。

是偷拍不成变意外,还是内有隐情要自杀?

面对众人的怀疑和讥讽,马寅波大笔一挥——遗书!

括弧:(为)马墨(代笔)的遗书。

出门在外,怀才不遇的身份自己给

谁能想到,正是这封遗书令马墨一夜爆红。

不仅在师生心中的形象有了180度大翻转,还有出版商找上门要为他出书!

马寅波大受震撼:

好家伙,命运的齿轮还能从儿子往老子转?!

很快,他说服了自己:

寒窗苦读,名利双收,这是我应得的啊!

于是,马寅波开始以儿子马墨的名义逐梦文学圈。

并在整出个畅销爆款后,日渐走火入魔……

《二手杰作》的故事本身就是一场父凭子贵的荒诞大戏。

身份的错位,张冠李戴的误解,成名前后的反差……自然引发一系列“连锁笑点”。

尤其是马墨爆红前后周遭人的态度对比,每个镜头都嘲讽拉满,笑果爆炸。

一个月前,他是老师眼中的“老鼠屎”,同学心中的二傻子。

一个月后,他灵魂深邃,熠熠发光,是凭一己之力复兴文艺的“逆行的天才”。

迟钝不是笨,是“遁形于凡人”;学渣不是傻,是少年的忧伤。

曾经力图劝退马墨的纪老师(张子贤 饰),如今已把他当成自己最骄傲的“战果”。

号召同学们向马墨学习,接受采访大谈“伯乐”经验,在出版界大佬面前手把手力推!

姿态伸缩自如,变脸丝滑无比。

戏精学院优秀毕业生+1

妙的还有大赞马墨文采的出版社社长(冯雷 饰)。

满脸堆笑上门要给马墨出书,不然“着实愧对于文坛”。

殊不知,这振聋发聩的文章背后,是马寅波一次次被退稿的老脸。

随着众人的“两幅面孔”纷纷曝光,这场闹剧正式拉开帷幕。

从校园到出版圈再到影视圈,导演的嘲讽炮挨个开轰。

感受下这个流程——

马寅波(代子)出书。

大卖,庆功,泪洒节目,勇夺“年度风云人物”。

每一个环节都那么熟悉。

马寅波自己出书,套路走得更6。

线下雇人回购,线上猛刷数据,“榜一大哥”尽在掌握!

宣传也得大阵仗。

什么?给媒体塞红包?

那叫“为了文学请客吃饭”!

笑死!真·要素拉满。

看的时候忍不住想问:导演,文艺圈真没你在乎的人了吗?

回过来头细品,更觉出情节设计与台词金句的精妙。

马寅波的文学梦想和语文老师的身份,让他略带点文人的酸腐和清高。

他一开口,阴阳怪气的输出功力+max!

发布会要按诺贝尔规格,出书作序的人得是茅盾、老舍、鲁迅……

走红不是机缘巧合靠儿子,而是卧薪尝胆“天道酬勤”!

最逗的是两父子被揶揄“大仲马、小仲马”,马寅波铁口直断:从来都是一匹马!

中文的博大精深,拿捏!

不管是荒诞大胆的情节、娴熟的喜剧技巧,还是凝练幽默的语言,《二手杰作》都透着股亲切感。

它让我想起上个世纪末王朔和冯小刚的经典喜剧作品:《编辑部的故事》《甲方乙方》《大腕》……

擅于用通俗嬉笑解构世道人心,也敢于用一针见血的讽刺冒犯全世界。

有一个细节,我印象深刻——

校长对马寅波“循循善诱”,暗示马墨的智商跟不上集体,“不适合咱们重点中学”。

镜头一转,他身后的墙上贴着四个大字:“因材施教”。

这讽刺力道,稳!准!狠!

不同于一般的爆笑喜剧,《二手杰作》不仅敢开麦、敢冒犯,而且有着巧妙的手法和深邃的内核,能让人一笑再笑。

还有些很皮的梗,网上冲浪十级选手看一眼就能笑到打鸣。

比如,为马墨才华倾倒的文艺少女,一夜成为他的灵魂代言人,只因“我的上升也是双鱼”;

马墨出书篇幅不够,社长给出秘诀:字大行稀,句号成行!

以及马墨开直播宣布“封笔”,说着说着放话要“考清”,我正满头问号,他接上了下一页——“华北大”。

哈哈哈哈哈哈哈!这断句,基本告别清华北大了。

本豆瓣重度用户最喜欢的梗,莫过于这一幕: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在路上”豆瓣小组成员,冒雨爬窗户给昏迷的马墨送花。

小细节:还穿着小组T、举着爱心灯呢~

救命……合唱一起,真把我笑不活了!

导演你承认吧,是不是也曾是个“含泪青年”?

看过的豆瓣er没觉得被冒犯,反而开启了大银幕打卡狂欢,和导演来了个隔空击掌。

好笑,且有嚼头;荒诞,也接地气。

这才是我一直怀念的中国喜剧的样子!

没有装疯卖傻挠痒式的“搞笑”,只有流畅的叙事、辛辣的讽刺和值得刷屏的神来一笔。

当然,也少不了创作者对人性和时代的洞察——

好会拍,我爱看

一句“1997年就要过去,我很怀念它”,让我们唏嘘了20多年。

它是冯小刚几部贺岁喜剧的共同主题,也是观众对冯氏喜剧乃至国产喜剧经典的呼唤。

呼唤什么呢?

讲普通人的故事,幽老少咸宜的默,戳当下社会的痛点。

《二手杰作》正是做到这几点,让我感受到一股国产喜剧复兴的劲儿。

导演王子昭将镜头对准马寅波,一个自命不凡的普通人。

活了半辈子依然庸庸碌碌,从夫妻感情到事业发展都岌岌可危。

但他心底,仍然留着一豆火苗:咱有才,只是没得志。

因为这点期待,他笔耕不辍。

也因为对自己的高估,他才会误将炒作出的畅销爆款当成天道酬勤的礼物。

先成功,再发疯,疯的全是几十年来从未满足过的欲望:

出书,成名,赚钱。

被家人尊重,被外界认可,让所有人知道“书中还有我马寅波”。

以及很重要的,一个体面的书房……

善良,也怯懦;执着,也不甘。

它映射出的,不仅是马寅波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甚至一代人,极度渴望填平欲望沟壑、获取价值感而迷失自我的精神状态。

看着马寅波自恃“文人风骨”却深陷纸醉金迷的样子,当下忍不住笑,但笑过之后也有几分悲凉的余味。

他让我想到《甲方乙方》中的人物——

大明星唐丽君厌倦了聚光灯下万众宠爱的生活,想过过“普通人的日子”。结果官宣退圈之后,名气散了,镜头没了,想重回巅峰却不行了。

家财万贯的尤老板好日子过多了怀念吃苦,于是被丢到乡下沉浸式体验饥寒交迫,等人来接时,他已经把全村的鸡都给吃了。

还有大男子主义的张富贵,想体验妻子平日“做牛做马”的生活,惨遭“地主”一通欺凌后,三观彻底重塑……

每个人看似荒诞的追求,折射出内心真实的空洞。

戏谑之下,是对人性的贪婪和虚荣赤裸裸的讽刺。

马寅波阴差阳错的走红之路,与“好梦一日游”没什么本质区别,只是这梦拉长了一些。

只有梦幻泡影燃烧殆尽,人才能落地生根,面对真实的自我。

琢磨得更深点,你会发现:

马寅波靠着鸿“骗”巨制掌握流量密码这事儿,说起来属于意外,但意外的是,你竟然很难质疑它的存在。

就像当年《大腕》,将一场葬礼演变成一出广告大片,连“尸体”穿的鞋都是皮鞋与运动鞋混搭,因为两只都收了广告费。

李成儒扮演的房地产商人,一开口就卖起价4000美金的高级公寓,“你别嫌贵,还不打折。”

现在回看,人家哪是“疯”啊,简直是预言家!

再看看眼前的世界——

流量至上、人设先行,资本裹挟,舆论见风使舵,物质成为信仰,校园也不是净土……

《二手杰作》辛辣嘲讽的每一点,都能与现实对应。

大胆开麦,建立在对时代、对社会、对生活的精准洞察之上。

这样的喜剧,才能成为观众的大银幕嘴替,也才能焕发长久的生命力。

值得一提的是,《二手杰作》作为导演王子昭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展现出惊人的高完成度。

笑点有灵气,讽刺有创意,不做互联网老梗的搬运工。

叙事上也不见生涩。

尤其是各个细节伏笔,如马寅波被退回的稿件、随身带的笔,还有搭在阳台上的小小书房……每一个细节都有闭环,砸出的包袱也没落空。

包括精心构建的人物关系:

马寅波和马墨这对父子,一个不甘平庸步步紧逼,一个享受躺平活得通透。

两代人的对照也是两种价值观的碰撞。

没有对与错,导演选择把答案留给观众自己。

这种大胆、创新、恣意的心气儿,真的很“坏猴子”!

这些年来,坏猴子凭宁浩的《疯狂》系列、《我不是药神》《孤注一掷》等作品,树立起创意与才华齐飞、票房与口碑兼收的金字招牌。

很多人自然地将它与另一家厂牌相提并论——A24.

在好莱坞公式化电影令人审美疲劳的时候,A24凭《月光男孩》《伯德小姐》《瞬息全宇宙》等片异军突起,拿奖拿到手软。

同样创立于2012年,同样扶植新人导演,同样有着强烈而独特的审美倾向。

坏猴子和A24让人看到的是关于电影的无限可能性。

这当然与技术、审美、态度等要素息息相关。

但我想,两家厂牌共同的核心精神在于:珍视才华,尊重创作,热爱电影。

只有扎实的创作,才能完成真正的杰作。

这正是《二手杰作》戳中我心的关键——才华没有“二手”,创作只能一流。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激励计划签约账号【吐槽电影院】原创内容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