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潮退人涌,“赶海”为何这么火

做自我的公主
阅读

青岛:潮退人涌,“赶海”为何这么火

“原计划住两天,迷上赶海又续住了几天”“第一次带孩子赶海,没想到收获这么多”“我们一直挖到凌晨两点,赶海实在是太有意思了”……

在这个假期,青岛的海边是绝对的“顶流”,人们如潮水般涌向这里,一边“看呀看”,感受“面朝大海”的心旷神怡;一边“挖呀挖”,体验“赶海”的其乐无穷。

10月5日,青岛浮山湾海滩大批市民和游客正在赶海

秋风起,鱼虾跳,蟹脚肥。退潮后的海边变身“寻宝乐园”,沙滩上、礁石间随处可见赶海人的身影。他们带着各式各样的“装备”,紧跟潮水的脚步,各显神通,“埋头苦干”,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快乐。

网络上,各式赶海视频总能引起网友关注,收获一波又一波流量。赶海,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如此让人欲罢不能?

赶海,又称为“下海”“巡海”,指人们根据潮汐规律,赶在退潮时,到海边的滩涂礁石上捡拾打捞鱼虾蟹等海货。

赶海,赶的是什么?

靠海吃海,赶的是餐桌美味。大海在每一次潮水涨落间,将大自然的礼物馈赠给人们。最初,赶海是向大海讨生计。青岛作家于向阳曾在作品中回忆,在八号码头、沧口海水浴场,“海滩上生长的蛤蜊、虾虎、蛏子、螃蟹应有尽有,只要赶上退潮的时候,带一张木锨或者耙子,把蛤蜊、虾虎、蛏子往篮子里装就可以了”。青岛作家韩嘉川则写道,儿时在湛山西村的太平角岬角的旋流里,“一堆一堆的小海螺用手往兜里捧就行”。

依海玩海,赶的是生活趣味。如今,赶海则是忙里偷闲的休闲娱乐方式。当海水渐渐退去,广阔的海滩一点点露出真容,人们便开始了“寻宝游戏”。梁实秋曾这样描述青岛海边人们赶海的景象,“寄生蟹顶着螺蛳壳乱跑,煞是好玩。小水母像一把伞似的一张一合,全身透明。孩子们利用他们的小工具可以掘一小桶,带回家倒在玻璃缸里玩,比大人玩热带鱼还兴致高。”

国庆假期,青岛的海滩挤满游玩和赶海的游客 摄影:王雷

物丰天润,赶的是别样滋味。青岛气候温润宜人。如文人苏雪林所写,在青岛,眼睛里见的是“苍翠欲滴的树色”,鼻子里闻的是“芳醇欲醉的叶香”,肌肤感到的是“清冰如水的爽意”。春天,气温回暖,蛰伏一冬的海鲜蠢蠢欲动,正是赶海的好时节;炎炎夏日,傍晚赶个海无疑是消暑的极佳方式;秋冬时节,蟹满鱼肥,正是鱼虾满仓的丰收季,赶海正当时。总之,一年四季,赶海都是青岛人不能错过的事情。

近两年,赶海成为新的网红旅游方式,社交媒体上的赶海攻略细致入微,让人跃跃欲试。旅行社也顺势推出“滩涂赶海抓蟹”自由行、一日游,受到游客欢迎。

古老而悠久的赶海,为什么突然火了起来?

“云赶海”,乐趣就在眼前。社交媒体和短视频的发达,推高了赶海的热度。视频博主黝黑的皮肤、粗粝的双手、健康自然的状态和手上活蹦乱跳的海鲜,给人强烈的冲击。对鲜少接触海的内陆居民来说,“面朝大海,捡到海鲜”的生活充满诱惑,眼看着博主从平平无奇的水坑和沙包下发现隐藏的海洋生物,让网友大呼“好神奇”“我也要去海边试试”。于是,赶海从线上火热到线下,引无数人“尝鲜”。

海洋盲盒,“开”出自然馈赠。人类对于海洋,尤其海洋里的生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退潮后的沙滩,是天然的“海洋盲盒”,也是深藏不露的宝地。人们翻翻找找,寻觅独一无二的惊喜:普普通通的小洞里,可能藏着个头不小的蛏子,一挖、一扽,肥美的猎物手到擒来;一根小铁丝说不定就能把藏在沙子地下的小蛤蜊给挑出来;不知道搬开哪块石头,就会发现四下逃窜的螃蟹……这种不确定的收获,像开盲盒和买彩票一般,让人感到惊喜,更体会到奖赏和收获。

青岛唐岛湾畔赶海的人

赶海文化,身心的解压之旅。《小王子》里有这样一句话,“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赶海这种久远又新鲜的玩海方式,让大人暂别生活压力,回归孩童的快乐。在简单持续的“挖啊挖”“刨啊刨”中,感受鲜活的原始生命力,玩儿到忘乎所以。青岛音乐人沙洲在歌中写道,“拎着我的小盆,提着我的小铲,大清早来到前海沿儿”“哇,又挖了一个蛤。挖蛤上哪挖,青岛挖”……仅凭歌词都能感受到青岛小哥的快乐。赶海,让人们进一步走近大海,感受海洋文化的别样魅力。

随着赶海这种休闲方式的普及,海滩的“烦恼”也随之而来。

有的,乱扔垃圾。赶海者在海滩留下塑料袋、垃圾、工具等废弃物,涨潮时被带入海洋,给海洋环境造成污染。

有的,挖捕无度。一些游客进入保护区进行大面积挖掘,致使保护区内濒危动物的主要食物被挖走,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犁地式赶海和毁灭式赶海会污染海水,伤害如鲎、珊瑚礁等海洋濒危物种,加态负担。

赶海,如何找到生态、生活、生计之间的平衡?

生态赶海,让海的趣味久一点。一片宁静而有生机的海,需要每个人去守护。如今丰富的近海资源是通过数年伏季休渔制度的施行和渔民的保护才换来的。我们不妨换个方式,生态赶海。比如,“少拿多看”,以自然观察、拍摄为主,想要了解神奇的海洋生物,观察其实更有意思;比如,“抓大放小”,避免影响物种繁殖,不带走保护生物;又如,慎重选择赶海工具,不使用化学制剂、电动工具、钉耙等破坏海洋生态。

创新体验,让海的趣味广一点。不妨规划布局,划定特定的区域供游客赶海。还可以挖掘赶海的文化属性、休闲属性,发展“赶海+”新玩法、新体验,串联起上下游产业链。比如,在红岛蛤蜊节,不仅有大片滩涂供游客们挖个过瘾,还有生活美学市集、人文摄影展、亲子游乐、露营和音乐演出等活动,链接起渔盐文化和现代“潮”生活。打造赶海节,登山观海、居海听涛、吃海赏味,将赶海的流量分享给当地民宿业和餐饮业,实现共赢。

2023年蛤蜊节的市集吸引众多游客参观(资料图)

毕加索曾言,“海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对大海,我们心怀好奇,更心怀感恩。生态赶海、可持续赶海,让这美好的时光更长、更暖、更温柔。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