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看腻了主旋律,却还是忍不住给《志愿军》点赞

■■俗人雅钦
阅读

说好看腻了主旋律,却还是忍不住给《志愿军》点赞

说好看腻了主旋律,却还是忍不住给《志愿军》点赞

国庆档开始之前,《志愿军:雄兵出击》在五大新片里是观众期待值偏低的那个,大部分观众并不完全是不信任导演陈凯歌的发挥,更多还是出于视觉疲劳的感叹。

或者,觉得对主旋律题材“疲劳”了。

尤其是美援朝题材,经历《长津湖》大爆之后,再出一部豪华阵容的战争大片《志愿军》,很容易让人怀疑会不会难逃重复《长津湖》?

这些,都是前期观众顾虑的因素。

客观来说,七话前期也认为自己属于“疲劳”的一员,但主旋律题材既让人想要斤斤计较,又有一个神奇的魔力,前期再多犹豫,经常也阻拦不住观看的欲望。

让人庆幸的是,《志愿军》并没有浪费主旋律给予的题材红利。

整部电影的发挥都很让人惊喜,剧本、视听、演技等全方位呈现开炸姿态,群像给力细节耐打,完全能理解这部电影为什么能拿到今年的国庆档口碑冠军称号。

这场仗,为何要打?

《志愿军》与《长津湖》共同聚焦抗美援朝战场,却不会让观众有“重复观影”之感,因为两部电影,选择了完全不同的打开方式。

《长津湖》高燃高泪战场戏让人难忘,《志愿军》则将视角拉到更宏观的位置。

国内外形势、前线各部门指挥配合与战场鏖战都顾及了,这些视角的融合搭配,更清晰地向观众解释了这场仗要怎么打,又为什么要打、有什么意义。

在战争打响之前,归国军工专家吴本正(朱亚文饰)一度执着于用理工人严谨的“数据”看待问题,他从国民收入、工业产出、装备配置等数据进行对比。

当时美军与我们的硬件悬殊有多大,看过《长津湖》的观众应该深有体会,《志愿军》则更加明确,越分析数据,越分析悬殊,越难同意打这场仗。

因为从“科学”的角度,这是一场难以看到胜利演算的战役,所以,严谨的吴本正不断拿一个个数据质问决策团:“你们根据什么认为我军能够打赢?”。

不完全了解历史背景的情况下,这可能也是大多数观众会产生的疑问,当时的新中国才一岁,我们为什么不让先把重心放在积攒力量上呢?

答案,由一步步开创新中国的“老人”给出。

吴本正放弃国外优渥的待遇回国,是看到了新中国的信念,认为新中国能给人民大众带来希望,但如果我们不打这场仗,这些希望,可能会付之东流。

决定强势迎接敌人的炮火,并不是有什么能赢的“依据”,而是我们必须赢,想要继续带着现有的理念前行,只能奋力迎接这场战役。

后续剧情里,张颂文、章子怡等人饰演的中国首批赴联合国代表团,亦将当时新中国面临的严峻国际形势进一步拿到观众面前。

当敌人认定你只可能是任他们摆布的失败者时,作为被他们用炮灰挑衅的受害国家,你的声音,都会被无视挑衅。

唯有正面硬刚,唯有战,唯有让敌人知道他们引以为傲的力量不仅讨不了好,还会泥足深陷,才能真正震慑住对方的猖狂。

作为战争片的《志愿军》,花了颇多篇幅呈现与战场相辅相成的文戏,从决策团的讨论分析,到多个国际视角的呈现,把背景,说清楚了。

把为什么打这场仗,也说清楚了。

文戏的扎实填补,不仅能让普通观众更彻底理解打一场难打之战的原因,也让观众更快速沉浸在当时紧迫无奈却又义无反顾的氛围,还没到战场,已让人泪目。

这群人,为何前行?

宏观的视角告诉观众这场仗不得不打、一定要打、一定要赢,来场真实的战场,每一位指挥官,每一个战士,都清楚自己的使命是什么。

但,战场上的英雄们,不会有自己的“小心思”吗?

志愿军第38军军长梁兴初(王骁饰)最初就有过。

穿插作战时,他因为过于谨慎贻误战机。

错就是错,可潜意识里希望选择谨慎打法的梁兴初,不是出自个人的胆怯,他的理由几乎能让所有观众破防。

他不怕死,战士们不怕死,可他们奋战了那么多年,他们拼了这么多年,那些年轻的士兵们都已经踏入新中国的美好大门,即将过上好日子了。

梁兴初,太想让战士们多看一看新中国的太阳。

这份希望,让他在制定计划时更想谨慎,更想多做准备,多一点把握,少一点牺牲,可对于当时的敌我悬殊,谨慎与战机,往往没办法兼得。

所有人都理解梁兴初的顾虑,所有人都希望战士们能见到和平的年代,所有人都如梁兴初般希望多准备准备,但,所有人,都注定要掐掉的这个希望。

电影里,彭总说出了原因:

“你我生在这个时代,牺牲是一定要付出的代价,你不付,儿子付,孙子付。我们这辈人,一身血,两脚泥,还是我们付吧!”

奔赴战场的每一位英雄,都是带着这份使命前行,新中国来之不易,新中国美好的未来更不易,很多先辈们付出的代价,并不是让自己等到阳光怒放的那一天。

而是为未来的希望,为当下的我们。

这便是主旋律主题永远没有真正观影“疲软期”的根源,因为它客观真实地呈现先辈们的信念与期待,便能感染当下观众,是我们拒绝不了的泪点。

也是激励我们珍惜当下的最佳力量。

有温度的主旋律题材,不仅仅是一场旧日英雄群像的重现,还是一段跨越时间的两代人“对话”,我们希望他们看到当下的美好,他们则用一切换取希望。

炮火里的英雄群像,可爱的人们

清晰有说服力的文戏,叙事视角的出彩,是《志愿军》开局致胜的重要法宝,但作为战争题材,高光点,肯定离不开炮火纷飞的一线战场。

属于战争战的高燃大场面,《志愿军》丝毫不缺,大片的震撼呈现完全能拿到高分,但与大场面相比,七话觉得这部电影更让动人的是鲜明的英雄群像。

28军师长江潮(黄晓明饰)、军长梁兴初、参谋李默尹(辛柏青饰)……一线指挥官,通信战备物资等欠缺的情况下,果断应对破除一个个困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指挥风格,又能彼此精准配合,从他们身上,不仅能看到志愿军英雄的勇敢刚强,还能看到他们丰富的战场谋略,很有个人魅力。

松骨峰上,戴如义、杨少成、孙醒带领的三连战士浴血奋战,观看这一段时,影院里的视听效果多强,观众的泪点就有多密集,看完久久缓不过劲来。

镜头没有刻意突显某一个英雄的高光,却每个人都有高光,处处都是高光。

那些留在松骨峰上的可爱的人,那些在松骨峰上流过血泪的可爱的人,那些带着信念前行的可爱的人,在戏剧视角的呈现中,让人动容,更让人难忘。

导演陈凯歌过往坚持的文青版浪漫主义,很多观众都无法GET到,这一次,收敛了浪漫主义乱飞的陈凯歌,却用恰到好处的影视语言,讲了血肉铸就的浪漫。

这份浪漫中,有悲,有痛,有燃,有泪,有憾,最终都化为精彩与动人,让主旋律再一次撩起了观众的情绪,让《志愿军》给了国庆档一道独特的风景。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