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上映就爆红了,又要获奖了

其实-狠爱。
阅读

还没上映就爆红了,又要获奖了

#娱乐评论奖#

最近,一部韩国电影还没上映就火了。

原因令人惊讶:标题。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我讨厌韩国》。

此外,该片还将于10月4日作为釜山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向全球媒体首映。

片名刚发布就引起网络热议。

如此直白的表达,让不少网友发出疑问——

韩国人为什么这么恨自己的国家?

不过,如果你仔细想一想,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向以“敢拍”电影着称的韩国,自己的国家在电影中被诟病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杀人回忆》,我抱怨韩国面积小。

《恐怖直播》,抱怨国民在韩国的苦难。

在《辩护人》中,他批评韩国法律体系不完善。

在《南山的部长》中,更是直接揭露了韩国刺杀总统的黑历史。

然而,这些却成为了从国内到国际的脍炙人口的佳作。

仇恨国家似乎已经成为韩国人民的传统精神文化符号,在全世界闪耀着光芒。

借此机会,鱼叔想和大家聊聊——

韩国人为何如此愤怒?

“仇恨”是韩国特有的文化概念。

这不是我说的,而是韩国人自己得出的结论。

这种仇恨文化并不新鲜,但却深深植根于他们民族文化的血液中。

韩国电影里有国民代表作《西便制》。

如果非要比较的话,可能和《霸王别姬》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有点相似。这两部电影也是同一年诞生的。

影片中凸显了韩国传统无伴奏合唱的艺术灵魂。

人生就是仇恨的积累

仇恨的积累就是生命

这里所说的“仇恨”并不是我们常说的简单粗暴的仇恨。

它还包含着后悔、悲伤、羞辱、自责等一系列不舒服的情绪。

与对他人的怨恨相比,这种“恨”更多的是对国家和命运的自怜和感叹。

作为一种普遍的民族感情,它已深深扎根于韩国人的心中。

《我要复仇》朴赞郁

谈其根源,还得从朝鲜民族的命运多舛的历史说起。

朝鲜半岛历史上长期处于不安全状态。

统一后的数百年里,他们一直在向中原王朝进贡。

他甚至没有自己的文字,而是研究汉字、儒家思想、科举制度。

20世纪被日本吞并。

数十年屈辱的奴隶制历史已经耗尽了韩国的自尊。

这就是不情愿的仇恨开始形成的地方。

这种情绪体现在电影中,就是各种“抗日剧”。在《暗杀》中,全智贤饰演志愿军狙击手。

为了解除民族仇恨,他冒着生命危险刺杀叛徒。

在《军舰岛》中,日本的罪恶行径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差点沦为慰安妇。

韩国人沦为牲畜,为日本人无休止地工作。

电影上映时,日本政府坚决否认事实,认为压迫劳工纯属捏造。

但抵挡不住韩国人的“仇恨”。

网友们直接开始筹款,并拍摄了名为“《军舰岛的真相》”的宣传视频。

该剧在美国时代广场播出,播放次数超过7000次。

然而,韩国的“仇恨”还不止于此。

1945年,日本战败已成定局。

朝鲜半岛的命运成为美苏对抗的重要棋局,南北被迫分裂。

作为战胜国却还遭受这样的屈辱,怎能不令人痛恨?

38号线标志着南北分类

民族分裂带来的无力感渗透到韩国影视的方方面面。

在以朝鲜战争为背景的《太极旗飘扬》中,导演姜济圭并没有选择用血腥的场面来直接表达战争的残酷。

而是用两兄弟的命运,让时代松了一口气。

为了获得一枚勋章让弟弟免服兵役,哥哥义无反顾地冲到了战场的最前线。

但战争的残酷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知道。

杀死红眼弟弟的哥哥太疯狂了,差点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弟弟。

弟弟只想尽快结束战争,不明白哥哥为何贪恋名利。

乱世乱世,没有战斗英雄。

除非兄弟互相残杀,否则战争就不是战争。

朝鲜战争结束后,韩国的傀儡命运仍未结束。

经济受到重创,人们大规模流动。

在它即将崩溃的时候,美国伸出了援助之手。

就连作为首尔经济基础的“汉江奇迹”也依赖于美国的支持。

对美国既依恋又抗拒的心态,给这种“仇恨”又增添了一层矛盾。

首尔三星城

虽然无法摆脱,但韩国影视并没有选择回避。

在《汉江怪物》中,暗示美国人是破坏韩国环境和制造畸形水怪的幕后黑手。

《欢迎来到东莫村》,他批评美军在和平的村庄轰炸并杀害无辜民众。

《收件人不详》指责美军“基地村”欺凌和暴力对待附近的韩国女孩。

回顾韩国“仇恨”文化的历史。

从不甘受辱,到面色苍白无助,再到难以言说的矛盾。

正如韩国前总统金大中所说:

在我看来,韩国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仇恨”文化,而我们自始至终都生活在“仇恨”之中。

时代在变,韩国人的“恨”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如果说,早期对小国无助和殖民主义的怨恨只是针对外部环境。

如今,“仇恨”往往更多的是对国家本身的不满。

这就是开头提到的“仇国”。

2010年前后,有一个词在韩国网站上特别流行——

地狱韩国。

这个词专门用来抱怨、控诉社会上的各种不公平现象。

无法改变大环境,将对现实的不满投射到影视剧中,成为表达“恨”的最好方式。

《熔炉》,注重未成年人保护。

《举报者》,揭露学术腐败。

《断箭》,投诉维权难。

在批判的同时,也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今年最具爆发力的歌曲《黑暗荣耀》将“恨”的复杂性进一步表达得淋漓尽致。

文东恩被校园欺凌深深伤害,而让她活下去的,是复仇的“恨”。

亲手惩罚肇事者似乎确实是一种解脱。

但即使故事给出了相对圆满的结局,文东恩的破碎终究无法修复。

此时的“恨”,也带来了一些自责和无奈。

而所有这些社会不公最终都归咎于对韩国政府的不满。

“敢拍”的称号很大程度上源于韩国人对政府的“仇恨”。

灾难片中对“黑政府”的热衷似乎已经成为韩国电影的标配。

《汉江怪物》,他们不但没有积极营救平民,反而成为组织救援的最大障碍。

在《恐怖直播》中,总统为了面子,不仅不肯为自己的错误低头,而且蔑视人命,冷漠残忍,令人脊背发凉。

《局内人》深入描写了政治团体勾结黑帮的恶行,揭露了政府的腐败和不正之风。

政府背后的最终公敌是财阀。

流行一句话:韩国可以没有总统,但不能没有财阀。

守住国民的经济命脉已经是基础了。

笼络总统、影响政治是他们的主业。

朴槿惠从上台到倒台,都离不开财阀的支持。

李胜利事件的背后,也有财阀的支持。

在强大力量的联合下,他们就像一座大山,是韩国人和国民推不倒的。

随着韩国的阶级固化越来越严重,普通民众难免会“恨之入骨”。

影视剧的焦点逐渐从嫁入豪门的戏份转向了对财阀的“复仇”。

在《老手》中,刘亚仁饰演一个单手遮天、穷奢极欲的疯狂财阀,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

在《寄生虫》中,奉俊昊直接指出了中产阶级的虚伪。

表面上,他们显得“和蔼可亲”。他对仆人很大方,看上去也很温柔。

但私下里,他的脸色就彻底变了。

他的眼神里满是厌恶,暗暗抱怨他们身上有股“可怜”的味道。

宋康昊最后的血腥屠杀,是“化解仇恨”带来的狂欢。

本质上,韩国影视剧中的“恨”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

而是让观众在这种社会情绪中找到宣泄仇恨、寻求自我满足的出口。

说起这次引发热议的《我讨厌韩国》,改编自同名小说。

章节一开始,女主就解释了她讨厌韩国的原因——

我之所以不想在韩国生活,是因为我在这个国家实在是一个没有竞争力的人,就像一个应该灭绝的物种。

故事的女主角出身平庸,长相并不出众。

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学历,这份工作只是普通的。

虽然她和男友关系很好,但在非常重视物质条件的韩国社会,她却被男友家人瞧不起。

经过多年的心理斗争,她发现自己无法再在韩国生活了。

事实上,这正是韩国大多数年轻人的处境。

失业率高、就业环境不平等、工作时间长。

在阶级固化的社会现实下,一个人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摆脱贫困。

对于他们来说,现在生活在韩国已经是“五弃”(弃爱情、弃友情、弃家庭、弃婚姻、弃国家)的时代。

未来已定,不可能有奇迹。

就像李沧东拍摄的《燃烧》一样,反映了当代韩国年轻人的共同状态。

有钱人生活在无聊中。

没钱的人会愤怒,也会不公平。

按理来说,这种情况下,他们应该选择像中国的年轻人一样“炫耀”。

但在“仇恨”文化的潮流下,他们却有“化解仇恨”的冲动。

作为历史的“失败者”,韩国人早已习惯了无法弥补、无力的“仇恨”。

但同时,这种“仇恨”又反过来成为支撑他们前进的精神力量。

据统计,韩国每年平均发生1.1万起抗议示威活动,大规模部署防暴警察85次。

去年年底,仅首尔市中心就有20万人聚集,要求总统云熙岳辞职。

从更深层次来说,“仇恨”的背后是韩国人对国家的热爱。

《辩护人》,以振宇为代表的学生即使面对严酷的酷刑,仍然希望自己能够为国家做出改变。

当被律师追问示威无法改变社会现状时,他淡淡地说——

无论岩石多么坚硬,它仍然是死的

不管鸡蛋多么脆弱,它仍然是活的。

岩石最终会碎成细沙

蛋最终会在岩石上孵化

甄宇的话着实让宋康昊饰演的辩护律师感动不已。

随后,他毅然站在法庭上,为无辜学生辩护。

原因也很简单——

“大韩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

2008年,总统李明博上台。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自己的人取代了韩国三大公共电视台。

不顾一切地压制媒体,从而控制言论。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电视台都被政府绑架。

与民生政策相关的新闻都已“隐形”。

最令人震惊的是,世越号沉没事件发生后,媒体仍鼓吹学生已全部获救。

充满“仇恨”的韩国人再次行动起来。

三大电视台员工举行罢工。

要求把话语权还给人民,让人民有发言权。

记录这段灰暗时光的电影《共犯者们》终于在2017年上映了。

历时数年,素材几乎全是记者的手机视频。

支撑他们的是“仇恨”。

所以,虽然“恨”来自于韩国人骨子里的自卑和无奈。

但正是这种“仇恨”孕育了韩国人民的精神力量。

也造就了一批“敢拍、努力拍”的韩国电影人。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