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在学校领导管理工作中要善于“权变”

阳光已熟透丶
阅读

校长在学校领导管理工作中要善于“权变”

全文长 33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分钟

校长领导、管理学校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优秀的校长总是努力为学生发展提供优质的土壤,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宽阔的舞台,为学校的发展寻找良好的契机。发展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问题从某个角度看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异,正是创新和发展的原动力。校长的工作重点自然是面对问题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管理目标和管理方法都应基于本校所存在的问题。现实的问题总是发生在与人和事密切相关的动态变化的情境之中,所以校长在学校领导管理工作中要学会以变应变,善于“权变”。

“权变”是指灵活应付随时变化的情况,即随机应变。领导权变理论(也称情境理论)认为,领导的有效性不是取决于领导者不变的品质和行为,而是取决于领导者、被领导者、情境条件三者的配合关系,即领导有效性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和领导情境三个变量的函数。其核心思想是,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领导方式,也没有普遍适用的领导方式,更不存在一种绝对、最佳的领导方式,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领导方式应随具体情境而变,依具体情况而定,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切忌刻舟求剑、墨守成规。

我先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校长在学校领导管理工作中“权变”的必要性。如校长的公众形象,虽然应体现个性,保持稳定的风格,但也不能一成不变,如果你通常比较庄严,不苟言笑,那么在一些场合要显示你亲民的一面,可以哈哈大笑,可以热泪盈眶,可以放声歌唱,可以奔跑跳跃,可以检讨认错,在师生面前时常流露真情会给你的领导魅力锦上添花。再如中小学教师上下班制度,一般会分“刚性”和“弹性”两种,不管校长本人喜好和习惯如何,如果你校教师专业水平普遍较高,工作自觉性普遍较强,那么可以依靠文化管理,实行弹性坐班制,否则应加强制度管理,实行刚性坐班制。又比如校园内的人行道,最初是按设计图铺设的,可能后来会产生几条“邪路”,这时校长必须直面问题进行“权变”,如果是合理的就应该“改邪归正”,否则应通过教育引导和绿化改造加以禁止。

人各有特点,校长也如此,有其比较稳定的领导风格,没有绝对好坏之分,如果能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好,如:精力充沛、专业水平高的校长,可以身先士卒,深入学校各个角落,多与师生合作共事,形成以“示范型”为主的领导风格;亲和力强的校长,可以通过积极协调人际关系,营造祥和的教育氛围,构建学校共同体,形成以“关系型”或“民主型”为主的领导风格;老成持重的校长,可以利用自己的丰富经验,充分放权,授人以渔,形成以“教练型”为主的领导风格;德高望重的校长,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威,抓大事、抓重点、抓弱点,形成以“方向型”为主的领导风格。诚然,“专制型”的领导风格是不受教师欢迎的,这种类型的校长更需要学会“权变”,相对比较适合去抓薄弱学校。另外,非常珍视自己的人格特质,不太愿意改变领导风格的校长,可以通过调整领导班子,使班子核心成员的领导风格与自己形成互补。

虽然校长们有自己的领导风格,但在实际领导工作中,其领导风格要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切换”。有人说:“三流校长靠权力管理,二流校长靠制度管理,一流校长靠文化管理。”这显然不符合领导权变理论,没有综合考虑具体的情境条件,从体现校长办学思想水平角度看,应把“靠”改成“重”,即“三流校长重权力管理,二流校长重制度管理,一流校长重文化管理”。如果一位一流的校长去管理一所薄弱学校,尽管主观上重视文化管理,希望从思想观念和精神上去引领教师,但在领导方式上首先要靠权力,恩威并济,一手抓教师各方面的福利待遇,一手抓教师的行为规范,加强制度建设,逐步改善教风和学风。如果一位三流的校长去管理一所品牌学校,他应该淡化权力意识,充分授权和放权,虚心学习,顺势而行,充分发挥教师的文化自觉作用,这样才能使自己在一流的学校中被熏陶成一流的校长。

校长的主要职责是决策和用人,体现其领导权变艺术的集权和分权问题就不可避免,直接影响领导的有效性。可是在许多情况下,集权还是分权不是由校长的个人意愿决定的,而是环境因素决定的,比如:学校传统上就是强权领导的,你要是主张分权会被认为懦弱;学校管理成熟规范的,你要是贸然集权会遇到强大的阻力;行政班子成员扯皮严重时,你会被迫集权;学校面临严重挑战和危机时,你会暂时集权;上级主管部门控制越强,你会越趋向于集权。还有一个客观事实,新任校长很可能会在工作中遇到较大阻力,此时你得首先反思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如果没有问题,就要争取得到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设法进行行政班子结构调整和制度改革,打破原来旧的平衡,建立起有利于你行使权力的新的平衡。

校长在领导工作中管理好时间也很重要,同样体现了领导的权变艺术。我赞同艾森豪威尔将军提出的时间管理原则:对于重要且紧急的突发事件,要管理者本人亲自、立刻处理;对于重要而不紧急的,则要管理者本人花最多的时间去进行战略规划;对于紧急而不重要的工作,要减少对其所花费的时间,也可以酌情委托下属去处理;对于不紧急也不重要的工作则可以不去处理。其实在学校日常管理中,下属能做的事就放心让下属去做,校长没有能力做的事也可以让别人来补短板,给下属一些展示才华的机会。在时间管理上,根据“帕金森定律”,凡应该做的事,哪怕是小事也必须设定期限,否则会因拖延而降低效率。

除了领导者日积月累的管理经验,校长的工作思路还会受到自己成长经历的影响,其中似乎隐藏着一根神秘的线索,这种潜意识犹如种子,一旦落入土壤就随时破土而出。我在任校长的四所学校都想办法设立了奖学金,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还在余姚八中成立了“四明山革命老区希望工程基金会”,在宁外成立了“宁波外国语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在所有传到我耳朵里的学生感言中,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是:“这是有生以来第一份我自己的劳动所得。”因为我也有过同样的经历和感受。那是在 1981 年的初夏,我就读的余姚梁弄中学(即余姚八中)给高考模拟考试的前50名学生每人发了2元的奖学金,以食堂菜票的方式发放。我还清晰地记得,菜票共 20 张,每张面值1角,用很薄很软的彩色塑料片做的,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获得的奖学金。正是这20张艳丽的菜票,使我在高考前能吃上20天的肉,相对于平时长期的下饭菜--咸干菜、豆腐乳或油条汤(一根油条吃三餐)而言,其营养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这种营养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正是那一年,我走进了浙江师范大学校园,吃、住、学全部免费,还有每月2元的助学金(农村户口的学生都有,其中一等5元,二等3元,三等2元)。正是这2元助学金,使我每周三能在学校礼堂看一场电影,这在当年是一个不小的幸福指数增量。这些印记,后来都成了我校长生涯中的正能量。

美国著名投资家查理·芒格说:“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而微观才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就学校而言,宏观的外部教育环境是个“大气候”,微观的内部教育环境则是一个“小气候”,相比“大气候”,“小气候”对师生的影响更大。所以在很难改变、只能接受社会“大气候”的情况下,校长更应关注在校内具体情境中的决策,善于“权变”,有时需要促进“对流”,利用有利的“大气候”来优化“小气候”,有时需要阻隔“对流”,利用创造良好的“小气候”来屏蔽不利的“大气候”。例如,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曾提到过1995年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一事,当时为强化教师改革意识,统一教师思想,我利用每周教职工例会,组织教师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的有关文章,如《抓住时机,推进改革》《思想更解放一些,改革的步子更快一些》《改革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拿事实来说话》等等,给予教师强烈的心理暗示:我国现在的成就已经证明了当初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可想而知,以后的事实也会证明现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正确性。这对改革方案在教代会上的顺利通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许多校长能发扬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精神,练就一身“戴着镣铐跳舞”的本领,努力践行立德树人的使命。

《我是这样当校长的》,作者周长安,1994年8月起历任四所高中的校长,现任宁波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专职督学、宁波市教育督导研究会副会长。

本书记录了作者的教育生活、教育实践和教育思考,是作者20年校长生涯的一个剪影。这是一本记录作者自己怎么做校长的书,而不是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校长的书,作者希望得到教育界同仁的建议,也希望抛砖引玉,引起教育界同仁的思考。

扫码购买图书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作者丨周长安

编辑丨智库君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