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6,真实事件改编,这部台剧太敢拍了吧!!

落笔映惆怅丶
阅读

豆瓣8.6,真实事件改编,这部台剧太敢拍了吧!!

《八尺门的辩护人》是近期不容小觑的华语剧作。

短短8集篇幅,由一桩灭门惨案牵出少数族群、海外劳工、废除死刑、司法公正等多项敏感议题。

其尺度之大、题材之新,让人不得不感慨:台剧早就不是我们想的那个样子了。

它已经大胆创新地去触碰社会现实,并且触到了令人悲痛的底部。

真实案件改编

POST WAVE FILM

由“镜文学”出品的首部悬疑剧集《八尺门的辩护人》,改编自同名长篇小说。

剧作导演、编剧唐福睿,同时也是小说作者。

在从事影视制作之前,他曾是一名律师。

唐福睿

这部讲述发生在基隆八尺门的惨案故事,依据真实的凶杀案改编。

1986年,生活在阿里山的原住民青年汤英伸到台北工作,因误入中介陷阱欠下债务,不仅过劳工作,证件也被雇主扣押。

他为索回证件与雇主发生冲突,后将雇主夫妇和两岁女儿杀害,被判处死刑。

汤英伸事件因涉及原住民遭到汉族欺压和剥削等敏感问题,在当时引发社会各界声援,希望改变死刑的判决。

汤英伸

但最后汤英伸仍于1987年5月15日被执行枪决,成为台湾最年轻的死刑犯。

《八尺门的辩护人》将新的故事设定在基隆八尺门——阿美族原住民的聚集地。

不过被杀害者由汉族人换成了阿美族人。

而凶手是比阿美族人更遭受歧视剥削的印尼劳工。

三人牵出三个族群

POST WAVE FILM

虽为华语剧集,《八尺门的辩护人》因使用多种族语言,呈现出融合多元的特别气质。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饰演主角辩护人的新加坡演员李铭顺,和饰演印尼女孩莉娜的台湾演员雷嘉汭。

他们分别学习了阿美族语、闽南语、印尼语和爪哇语,在剧中的娴熟表现,像拥有真正的族群血统。

特别的语言,也将主流华语观众,带入完全陌生的社会角落,去了解不为人知的少数群体,他们的生活和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们,有多么大的不同。

李铭顺饰演的公设辩护人佟宝驹,是这个故事的核心人物。

他因处在不同族群的交集中,拥有既挣扎向上又圆滑市侩的性格。

一方面作为少数族群,他努力融入汉族主流社会。

另一方面,他又因主动融入汉族社会遭受阿美族人唾弃。

八尺门的灭门命案,把佟宝驹带到了比平日更加尴尬的处境。

由于工作需要,他被分配到为被告辩护的案件,案件死者却是他的族人。

佟宝驹要为杀死族人的凶手辩护,这令他身边所有的阿美族人愤怒和不解。

佟宝驹本无意为这个麻烦的案件付出太多,打算草草应付了事。

直到汉族青年连晋平出现,这位律政新人以一腔热血和法律常识对凶案提出疑问。

随后佟宝驹也发现,看起来板上钉钉的案件似乎另有真相……

随着印尼女孩莉娜加入翻译工作,佟宝驹也意识到,印尼劳工在台的境遇,比他和阿美族人所经历的更加黑暗困窘,甚至没有发声的可能。

二十多岁的莉娜,在汉族家中照顾老人,却要忍受雇主随时可能越界的性侵。

年纪更小的阿布杜尔在远洋渔船上被阿美族船长、渔工集体霸凌,只能躲在角落哭泣。

他们不仅在劳务薪资上受到不公平的对待,精神人格也长期遭受凌辱。

佟宝驹对这样的遭遇并不陌生,甚至比汉族同僚更能感同身受。

对社会中的少数族群而言,身份认同始终是他们成长路上的心灵羁绊。

一方面,他们为了摆脱自己族群长期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要努力抹去自己的身份。

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无法舍弃自己的原生背景,与自己的语言、亲人、信仰和根深蒂固的文化无法真正切割。

佟宝驹在双重标准间变得油滑、玩世不恭,而更多的少数族群习惯了痛苦沉默。

政治博弈的受害者

POST WAVE FILM

随着这起凶杀案一层一层被抽丝剥茧,佟宝驹三人发现,阿布杜尔所遭受的不公待遇,只是凶案的表面一层。

远洋渔船上发生的非法捕捞,还牵扯到渔业巨头,既关系汉族政商的巨大利益,也关系阿美族渔民的日常生计。

而关于这场案件死刑判决的认定,又牵扯到司法体系中不同政派的权力博弈。

对阿布杜尔案件的审判背后,其实潜藏了无数只巨手,他们在汹涌暗流中争夺。

在复杂的权力网中,有一个特别的人物,法务部长陈令秋。

她态度鲜明地要废除死刑,为“废死”做出的种种努力,使她看上去正义凛然,精致而高贵。

然而相比看起来油滑的佟宝驹,陈令秋的高贵,更有种可怖的阴险。

她善用权色交易,精准拿捏个人魅力与政治地位的置换。

她处处伸张人权,所行之事又与人权背道而驰。

陈令秋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司法体系中不同官员的面相。

每个人似乎都有高尚的政治理想,有的人声称尊重民意,实将民众心智操控于股掌之间;有的人声称只为法律服务,却在上级干涉时轻易改变自己的价值立场;有的人看似已云淡风轻地远离政治,却在使用牌桌上的关系控制案件审判方向……

如果说有什么是真正的平等,平等的就是他们对权力的欲望。

只不过每个人处理的方法不一样,有的人身段柔软高贵体面,有的人心狠手辣恶事做绝。

这些觊觎权力的一个个狠角色,使案件核心接受审判的阿布杜尔看起来如此渺小、无足轻重。

他被判死刑还是不被判死刑,似乎都在他人的意志较量中,任何一个瞬间都有可能改变。

剧集最恐怖的高潮就在最后。

当佟宝驹终于找到突破审判的关键,有力为阿布杜尔翻盘时,他单纯地将证据交到陈令秋手上。

陈令秋却完全违背了“废死”的真正初衷,利用制造一起死刑冤案的假象,把阿布杜尔的死当成砝码,送上他生命的终点,也为陈令秋自己开启了新的政治征途。

那句震慑人心的台词无法不让人记住:

“如果必须要杀,那就要杀在最好的时刻。”

在《八尺门的辩护人》前面长长的铺垫中,被捕捞上来的鱼,总是成为一种比喻,暗示弱势群体的命运。

捕捞和食用鱼肉的人们可以决定鱼的各种死法,在最鲜活的时候杀死,用最精美锋利的刀刃,他们便可以享用极致的美味。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言,“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部剧正是向众人展示,处在最底层的少数群体,如何成了台面上任人宰割的鱼肉。

而面对“食物链”最低端的群体,阿美族佟宝驹可能第一次意识到,在他的族群之下,还有比他们更惨的人垫底。

他从未为自己的身份骄傲,努力回避。

更底层的人们却真正生活在阴暗角落中,没有回生的可能。

佟宝驹一声撕心裂肺的哀嚎,为最底层的人们发出了悲痛的呐喊。

但即使连印尼女孩能做的事也只有祷告,接受最坏的结果,将这个无力改变的结局化成长久沉默的恸哭……

《八尺门的辩护人》虽然是以一起悬疑命案开启故事的剧集,其中也不乏主角的调侃讽刺,为故事增添一点鲜亮的色彩。

但最终它还是黯淡了下去,在观众看到有一丝希望的时候,用难以置信的方式掐灭了希望。

阿布杜尔的命运之火被熄灭,同时也熄灭了少数族群渴求得到一丝公正对待的期冀。

关于“废除死刑”是不是真的重要,诸位政治家们都明白,那不过是用来启动舞台的表演。

有人被推到台前演完即弃,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不过是棋子。

只有坐在座席上、处在这个身份上的人们才真正体会,要争取一点一滴的公平,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道阻且长,每一步都会走得艰辛。

作者丨mumudancing

自由撰稿人,豆瓣ID:

mumudancing

编辑丨毛头 排版丨lmx

媒体统筹丨佐爷灵魂贩卖馆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电影好物 | 原创周边重磅上新

⬆️ 关 注 【 后 浪 电 影 学 堂 】⬆️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