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在贬值,但大学学费又涨价了

换一个ス再相爱
阅读

学历在贬值,但大学学费又涨价了

这个夏天,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准大学生们不仅要面对雪糕和演出“刺客”,开学要交的学费也要涨了。

今年,许多省份像约好了似的,纷纷调高了公办高校的学费标准。一些专业型硕士的收费也水涨船高,三年读下来,家里没有十几万存款的话很难能扛得住。

不止学费,在物价节节升高的时代,与象牙塔有关的一切似乎也在经历着通货膨胀:食堂饭菜越来越贵;空调和热水也不算便宜;要想卷卷证书和实习,还有数不清的可花钱的地方。

在上大学这件事上,虽然许多中国人早就不用举全家之力砸锅卖铁,但各种或直接或隐形的成本还是会让不少家庭倍感压力。

大学学费,迎来“涨价潮”

近年来,多个省份都宣布要调高公办高校的学费标准。

上海、吉林、四川等地均在今年发布公告,将于2023年秋季学期上调公办高校的大学新生学费,还有安徽等省早在2021年便宣布涨价,调价标准均实行“老生老办法,新生新办法”,但在标准调整前入学的老生不受影响 [1]。

此次“涨价潮”中,高校学费涨幅普遍在30%-50% 左右,特定学科的一学年学费涨幅最高可以达到160%。

其中,名校云集的上海拟将公办学校的平均学费从一学年5420元调整到7215元,平均增幅是33%,四年读下来相当于多付约7000元 [2]。不过如果你读的是双一流建设学科的话,学费还可以再上浮10% [2]。

目前,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响应政策,调整学费标准。今年,华东理工大学就将部分理科、工程和体育专业新生的学费每年提高54% 至每学年7700元,将文科专业的学费提高30% 至每学年6500元 [3]。

不过,很多人可能会说,中国本科学费已经很便宜了,还没有许多幼儿园学费高。比如在武汉读个公立幼儿园,一年学费也要花上五六千元 [4]。

据苏州大学的一项调查,中国高等教育学费占生均培养成本的比重的确要低于许多发达国家,也远低于教育部规定的“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的上限 [5]。

而且这次涨价的许多省份已经20多年没涨过学费了,从这个角度看,学费的涨幅远远赶不上通货膨胀与国民收入增长的速度。

但是,由于各地区收入差距的存在,中国大学的学费还算不上“白菜价”。要知道,2022年中国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不到2万元 [6]。7000元学费对于有些人是小钱,对于一个农村家长可能就是三分之一的年收入。

本科学费还只是个开始,在学历日益内卷的现在,许多硕士项目的学费已经贵到令人难以承受了。

在国内读研一般分为学术型硕士(学硕)和专业型硕士(专硕),前者学费低,每年拿到的奖学金就能覆盖一大半,而后者的学费要高出不少,一些专业的学费都赶得上欧美留学的费用。

我们抽样了20所中国普通高校全日制专硕的学费,发现专硕学费普遍要比本科贵出不少,其中管理学平均学费一年要超过两万元。

近年来,专硕学费还大幅上涨。据澎湃新闻统计,从2019年到2022年,有38所“双一流”高校涨过专硕学费。其中涨幅最夸张的东华大学国际商务专业,从每学年1万元不到直接涨到了2022年的7.9万元 [7]。

而且,对于许多要读研的人来说,专硕越来越成为难以回避的选择。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专硕招生已达70万人,占所有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人数的60% [8]。

廉价的生活费用,一去不返

当然,上大学的开支还远不止学费,从衣食住行,到实习考证,一不留神就会把生活费花个精光。一到月底,就有一批大学生在食堂表演吃馒头就榨菜的省钱技巧。

每次网上讨论大学生一个月要用多少生活费,都免不了一场骂战。许多长辈会嘲笑现在的大学生大手大脚,说自己当年一个月五六百元也能活得滋润。

但时代真的变了。现在的大学生,每个月生活费不到1000元的话,只能勉强保证个温饱。在物价高昂的一线城市,每月1000元都算得上是极限生存。

我们统计了知乎问题“大学生现在生活费一般是多少”中的4250条回答,发现大多数大学生的月生活费在1000-1999元之间,有约三分之一的大学生的月生活费超过了2000元。

校果研究院面向一万多名大学生的调研也显示,大学生平均每月可支配生活费接近2000元 [9]。

以基础的伙食费为例,在北京大学的食堂,要吃个有菜有肉的一餐,付出15-20元是很平常的事,一个月光是吃饭可能就要花1200元以上。

华中农业大学也因为被吐槽食堂定价太贵而上过热搜,学生抱怨一份十几块钱的梅菜扣肉里只有两块肉,按照这个单价算,一斤梅菜扣肉足足要145元。

生活费不但要花在每日的吃饭上,还要用来付水电、网络、教材、日用品等各种必要支出,偶尔买衣服、和同学朋友聚餐也很难避免。而在部分高校,学生“专属”的廉价宿舍也因为学校资源紧张而一去不返。

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都在招生简章中声明,不再向专硕提供宿舍,学生要完成学业的话,就需要自行寻找住房。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海淀区,没宿舍可住的研究生们哪怕只是租个狭小的单间,月租也要动不动1500元以上。

此外,面对竞争压力巨大的环境,不仅有高考完的考生会花599到上万元买张雪峰的课,考上大学的大学生们还要付出许多成本来谋毕业后的出路。

每年考公考研人数都多达上百万,一些学生为了提高胜算,就要为价格几千上万元的培训班花钱;去异地的一些公司实习,不但要充当免费劳动力,还要付出大量的租房成本;在卷成麻花的金融领域,学生甚至还要贴钱买实习机会......

如果按每年学费与住宿费合计6000元、一月生活费1500元来算,大学生读完本科和研究生7年,保守估计也要近17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央行的数据,2023上半年中国住户人均存款不过才十万元 [10]。更别提一些偏远地区,这笔费用足够令许多家庭望而却步,去竞争花费更低的免费定向生项目。

上学贵了,学历却未必值钱

所以年轻人上个大学,要花的钱其实真不少,但学历有变得更值钱吗?

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1158万人,处在历史高点,全国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经约为14年 [11][12]。

某一线城市还出现了“本研倒挂”现象,该市今年硕博毕业生人数将超过本科生 [13]。

虽然学历“通货膨胀”了,但从毕业生平均月收入来看的话,硕博生的收入的确要高过本科生,可以说在收入上,教育的确是会有回报的。

可事情没有这么简单。西南财经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为中低收入人群带来的收入增长效应其实下降了 [14]。也就是说,对于很多人而言,多上几年学也不会多赚太多钱了。

很多工作根本不需要太高的学历,年轻人普遍面临着“过度教育”的问题。

2021年,浙江大学有三名研究者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们以招聘网站上的17810份简历和同期约1.6万个招聘岗位作为样本,发现过度教育现象普遍存在 [15]。

相对于工作要求,约有一半的求职者的学历要高出两年或以上。举个例子,如果求职者是研究生学历,而岗位需求是本科学历,那么过度教育年限即为研究生教育所需的约2-3年时间。

这种普遍存在的过度教育,还会给求职者带来5.1% 的“薪酬惩罚”。

举例来说,一个硕士毕业生找到只需要本科学历的工作,他拿到的工资要比一份要求至少硕士学历的岗位上的工资低了5.1% [15]。

换言之,高学历的人找了一份不需要高学历且工资更低的工作,而这就是一种过度教育带来的“薪酬惩罚”。

女性求职者尤其如此。如今在高等教育阶段,中国女性在校生数量已全面超过男性。但许多高学历的女生还是不得不找不需要高学历的岗位,导致工资降低了近22% [15]。

不过,也有些情况是例外。比如 IT 业的求职者就不受过度教育的影响。金融业的求职者哪怕去了一个不需要高学历的岗位,他们的高学历照样会为他们带来更高的收入 [15]。

教育投入与回报的不成正比,使许多年轻人陷入了工作后生活质量反而下降的窘境。甚至还有人去海外花了大几十万读了硕士学位,回来发现还是不得不做月薪5000、本科生就能做的工作。

但就算如此,已经置身其中的每个大学生还是不得不继续投资,在竞争者越来越多,而未来不确定性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没有什么比一纸高学历,更能带给人安全感了。

[1]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员会. (2021)。安徽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学费标准调整会公告。2023年7月27日摘自https://fzggw.ah.gov.cn/ywdt/tzgg/145690091.html。

[2] 上海市发改委. (2023)。关于优化本市公办本专科科学费机制形成的通知。2023年7月27日检索自https://fgw.sh.gov.cn/fgw_jjjctk/20230428/fa1e88923a3143d0a699954aecfb4720.html。

[3] 华东理工大学. (2023)。华理工东大学2023年本科招生章程。2023年7月27日检索自https://zsb.ecust.edu.cn/2023/0604/c2307a156688/page.htm。

[4] 武汉市教育局. (2023)。2023年春季武汉市各级学校收费项目标准公告。2023年7月27日摘自https://jyj.wuhan.gov.cn/bszn_7/bsznfqlqdsx/202302/t20230202_2144016.shtml。

[5]柴江. (2017)。我国高等教育收费现状与效应研究(博士论文,苏州大学)。

[6]国家统计局.(2023)。年度数据。2023年7月27日检索自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7]澎湃新闻. (2022)。硕士扩招下,读研到底有多贵?2023年7月27日摘自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963341。

[8] 教育部. (2023)。教育部:将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活动,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2023年7月27日摘自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3/55167/mtbd/202303/t20230323_1052366.html。

[9] 校果研究院、天猫校园. (2020)。2020年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研究报告。

[10]中国人民银行. (2023)。2023年照明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11] 教育部. (2023)。2023届高校大学生预计达到1158人。2023年7月27日摘自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jyzt_2022/2022_zt18/mtbd/202211/t20221118_995344.html。

[12]央广网. (2023)。我国新增劳动力受平均教育年限达到14年。2023年7月27日摘自http://news.cnr.cn/native/gd/20230706/t20230706_526317830.shtml。

[13]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2023)。2022-2023学年度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

[14]赵国昌、朱州. (2022)。教育拓展与收入差距。教育与经济(01),31-40。

[15]郑Y.,张X.,&朱Y.(2021)。过度教育、专业错配和高等教育回归:来自中国一家主要在线招聘平台的新颖数据源的证据。中国经济评论,66,101584。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