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又丧又暖

尐o觜亂親╮
阅读

《长安三万里》,又丧又暖

“长安呐……”

电影《长安三万里》里,已是暮年的高适,一头华发骑在马上,抬头仰望着天空发出了这声慨叹。

随着一只雄鹰飞向天空,一幅众多唐代诗人的画卷定格在大荧幕上: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他们的吟诗声交织着传出,向世人道尽一生未尽的抱负。

荧幕熄灭,黑幕上缓缓滚动出一行字——“高适是唐代诗人中功业最卓著者。”

回想电影中,盛唐时,少年诗人们都心怀抱负,想着终有一日自己会在长安城大有作为。

然而,人到中年,幸运者如高适,在50多岁实现少时的“长安梦”。不幸者如李白,用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消解着过去的不如意。

更为现实的是,很多人心中的“长安梦”终究是一梦,只留存在诗句中。

诗人们的失意、不甘,让很多人看到了自己:

有人想起自己的辛酸:

有人感叹生活实在太难了。

还有人对李白重获自由的快意感同身受。

明明是一部动画片,却看哭了不少成年人。

儿时读不懂的诗句,中年时再看已是诗中人。

影片里李白、高适从少年到中年的转变,是一个时代的变迁,也是普通人的写照。

01

人在少年,总是恣意妄为的。

“去长安,叩天子门,复我高家威名。”

少年的高适怀揣梦想,飞身上马,一路奔向长安。另一边的少年李白,自认才华必能被伯乐赏识并举荐到朝廷立下一番作为。

一次偶然,两个少年相遇了。

看着飞向天空的飞鸟,李白高声喊道:“高兄,你我身当如此盛世,当为大鹏。”

大鹏何物?

终有一日,必翱翔九天之上,展翼即是万里。

每个人年少的时候心中都很坚信,早晚有一天自己会完成梦想——功成、名遂。

彼时,李白和高适一身少年的意气风发,还不知什么叫行路难。

多年后,中年高适回忆起这段,程公公一句话点出了少年的天真:天下间的捷径,岂是为寒门所开。事实也的确如此,李白来到黄鹤楼,他给当地一位郡守递上了自己写的《大鹏赋》,自信满满的认为才华远胜过一切相识、情谊。

当他叩开府门,没想到郡守都不愿意见上一面,直接让看守把李白打发走了,只因他是商人之子。大唐初期,商人再富有也是下民,不管是自己还是后代,全都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

这对李白而言,他想走上仕途,唯一的出路就是找人举荐。但他商户的出身,受到诸多歧视。

第一次受挫后,李白酒醉黄鹤楼,大闹着要题诗。被问及是否有功名在身时,他依然自信地说道:唾手可得。这种少年轻狂的模样,在李白读到崔颢的诗后,瞬间收敛了起来。

码头上,李白同高适别过,定下一年之约。

一年时间,初到长安的高适走得并不顺利。高家落败,无人相助,所有高适找上门的人一律闭门不见。

他自小有阅读障碍,科举更是难考。所幸,被爱才的岐王看中,安排进宴席上,用高家枪法杂耍去讨一个机会。结果,没博来贵人的掌声,只换来一句——

有些吓人。

即便岐王夸赞这是上阵杀敌的好枪法,对方也是一阵轻笑,直接关上了高适的举荐之路。本是用来杀敌的高家枪法,此刻被当成杂耍,高适一身才华亦无处施展。

无名之辈,在长安博一个地位属实太难了。

一年后,高适如约到了扬州,见到李白后,发现他散尽千金,沉迷歌舞享乐,丝毫不见当初的少年壮志。高适大声怒斥李白不上进,明明有大才为何甘愿当一个庸人?!

面对这样的质问,李白沉默无言,身旁裴将军之子裴十二却回答了所有。

朝廷之中,李林甫为宰相,为了政权一心只提拔藩将,身为悍将的裴将军功绩卓著,却不能上沙场,只能在家中舞剑图一乐。而尽得裴家剑法真传的裴十二,其实是一个女子。在当时,一个男子身有才华,都报国无门,何况一个女子?

有才,并不代表能报国。李白、裴十二的夜夜笙歌,千金买笑,只是面对现实的一种无力。

谁也跨不过现实和理想之间横亘的巨大鸿沟。

敢于天公比高的李白,才华抵不过一个世家身份;飒沓如流星的高适,武艺比不过一次贵人举荐。但相赴一年之约的当天,两位少年初识愁滋味,却依然坚信:大鹏终有直击云天的一日。

每个人都曾如少年,心中都有自己期望着的锦绣未来,何曾料到,自己会在现实的捶打下,一步步弯了腰,皱了眉,湿了眼。

02

三年后,二人再次相见。

李白再没了往日的潇洒,满身尽是被现实摁在地上摩擦的挫败。父亲壮年早逝,家中突生变故,两个哥哥分尽财产未给他留一分。从富二代变成穷光蛋,无钱无名,空有一身才华,有何用?

李白打算向现实妥协,准备入赘许家以改掉商人下民的身份去谋求一条生路。

高适听后,只给他留下一个“否”字,便去从军,打算大展身手。到了塞北军营,一心杀敌的高适发现,前线战士拼死搏杀,稳坐军营的将军却无心研究战术,反而灯火通明,夜夜笙歌。

梦想再次被打碎。

年少的豪言壮语犹在耳边,可到了壮年,依然在现实中蹉跎岁月,未能实现心中抱负。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现在不得志,如果再给自己十年时间,会不会有所改变?

李白和高适二人再次互相约定:十年后,看是否能闯出一番作为。

十年时间弹指间飞过,好像干了什么,又没干什么。

高适弃武从文,拿起毛笔当了一个诗人。可他的诗得罪了权贵,无一人愿意赏识他的才华,只能待在老家消磨时光。李白被举荐到朝廷,进了翰林院,不是因为他的才华,而是因为修仙,才让少年壮志有机会在长安短暂的实现了一段时间。

十年后,高适如约到达长安后,看到的不是得志的李白,而是大腹便便,沉溺酒乐的中年醉汉。

“人间之道,我走不下去了。”

对着高适,李白一脸疲惫的说出了真心话。

从年少立下壮志开始,许多个十年已然逝去。如今年过半百,他自负的才华成为了政权斗争的牺牲品,被挤出朝堂,驱赶出了长安,妻子也骤然离世。

十年之期,依然未能如愿。李白换上道袍,准备避世。书上飘逸的诗仙远没有那么豁达,在梦想被现实击碎在地时,也会如我们普通人一般狼狈逃避。

他将所有的愤怒、不甘写进了《将进酒》。这首上学时候背不下来的诗,现在再看却突然明白了里面的失意。再次别过前,李白和高适又斗了一次相扑。

少年的朝气和中年颓丧的身影相互交叠,最后,李白瘫倒在地。这一次,他没有再口出豪言:“高三十五,你心中的一团锦绣,终有脱口而出的一日。”而是提醒高适:别忘了少年时“银鞍照白马”的自己。

高适没有直接去从军,而是做了文人——参军记室。在自己中年的时候,无奈回到底层重新开始。看着他们在中年危机之中的挣扎,1200年后的中年人感同身受。“中年失业”、“35岁被淘汰”这些负面词条永远跟自己相关。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青旅拒绝35岁以上中年人入住”冲上热搜。

下面评论里有一条说得尤为扎心:

这些35岁以上的中年人,曾经也是个少年,有自己的热爱、有心中的理想。到了中年,一边背负着孩子的奶粉钱、房贷、车贷,一边担心被公司裁掉,在人生中艰难前行。

偶尔会在酒桌上提起“当年我……”,用一阵唏嘘带过那些少年梦。

电影中,李白喊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个千古诗句,里面夹杂的怀才不遇,穿越古今,震荡在每个中年人心中。

03

历史上,一场安史之乱,将长安城尽毁,承载少年梦的地方没了。

李白,从避世又选择了入世。他穷尽一生只为等一个机会大展才华,面对永王再三邀请,李白没有拒绝,将自己的才华毫无保留的献了出来。

到头来,永王的话只是一场骗局,利用了李白。永王被抓之后,李白被押到江夏,看着窗外破烂的黄鹤楼,他才明白又是一场空。

李白用才华写下的十一首诗,没有让他功成名就,而是沦为阶下囚。

“万古愁啊,万古愁。”

李白一生爱酒如命,但仍浇不灭抱负未成的苦闷。

而高适等来了自己的机会。

大唐盛世时,他等了几十年都未等到,乱世仅仅用了半年。

39岁,他被任淮南节度使,讨伐叛军永王。

就此,他一脚踏入仕途,在61岁时,他被进封为渤海县侯,后代可承袭。

他完成了年少时许下的誓言:高家枪只上阵杀敌,光复了高家门楣。

回看少年时的高适和李白。

一个“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一个“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待少年锐气褪去,高适和李白都认清了现实,但并没有妥协。

从狱中出来的李白,满头白发站在一叶扁舟上,痛快的吟诗:“轻舟已过万重山。”轻描淡写的带过心中委屈和年少遗憾。

历史上,高适的人生比电影更坎坷一点,两次考科举都没有考上,直到中年才有所成器。

他们写下的诗作中,有失意,也有豁达的豪气。融在电影《长安三万里》之中,端给了中年人一碗“鸡汤”。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又有何妨?只要心中那团火不灭,随时都可以开启一个新的生活。

李白经历过被歧视,遭遇过职场穿小鞋,人到老年一无所有,但他依然决定:北上追随李光弼从军杀敌。

再难的坎迟早都有跨过去的那一天。除了死,什么都不能阻止他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抱负。

失败、遗憾只不过是人生的一剂调味料,你终将会收获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这种豁达的态度,在现如今的中年人身上也能看到。

演员张颂文27岁出道,47岁才进入大众视野。

一次采访中,他曾透露,03年毕业之后,第一年就见了300多个剧组,全都拒绝他。第二年,他只见了200多个剧组,依然没有一个回应。

但因为他热爱电影,所以乐在其中。他坚持演配角,一演就是20多年。

直到2023年《狂飙》播出,张颂文这个名字才彻底大火。

走红之后,他说“我很感谢那个不被大家看见的20多年。”正是因为那时的每一天,我都在做演员该做的事情,才会在某一天,成长为参天大树。

人生中每一段经历,不管好坏,它都有它的意义,曾经所受过得委屈、挫折,在某一天总会找到答案。

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爬过的“万重山”,或重或轻,或多或少。有时候走着走着,会觉得坚持不下去了。没关系,躺平休息一下再继续。

走到最后就会发现,那些咬着牙扛过去的难关,真的不算什么。

历尽千帆,归来依然是少年。

借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一句话共勉——

不管怎么样,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作者:村口的二德子。拾文化(ID:shiyafengshe),以理性的姿态看待人和物,以文化的底色,传达情感、新知、文化和生活。文化改变生活,信仰照进心灵。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