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能承受之轻” 他跳完“告别圆舞曲”

颜若惜
阅读

以“不能承受之轻” 他跳完“告别圆舞曲”

米兰·昆德拉

Milan Kundera

(1929.4.1-2023.7.11)

主要作品

《玩笑》(1967)

《生活在别处》(1973)

《告别圆舞曲》(1976)

《笑忘录》(1979)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

《不朽》(1990)

《慢》(1995)

《身份》(1996)

《庆祝无意义》(2014)

“玩笑”:

从捷克到法国

1929年4月1日,米兰·昆德拉在捷克布尔诺市出生,在愚人节出生的他,后来写出了成名作《玩笑》,可以说有一种宿命的意味。据法国媒体报道,米兰·昆德拉于当地时间7月11日在法国家中去世,享年94岁。

昆德拉的父亲是一名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

上世纪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部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罄。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1981年,他加入了法国国籍。

作为一位法籍捷克裔作家,米兰·昆德拉始终在两种身份之间游走,他本人出于种种微妙的原因,也更愿意被视为法国作家。因为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9)、《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

定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作家之一,并日益在国际上受到欢迎。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86)以及《被背叛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米兰·昆德拉在中国的介绍、传播和接受从1985年拉开了帷幕。据《世界文学》主编、翻译家高兴介绍,中国国内发表的第一篇有一定学术分量和审美价值的介绍昆德拉的文章,是美籍华人学者李欧梵在1985年第4期《外国文学研究》上发表的题为《世界文学的两个见证:南美和东欧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启发》的文章。文中他称赞昆德拉的作品“哲理性很重,但他的笔触却是很轻的。许多人生的重大问题,他往往一笔带过,而几个轻微的细节,他却不厌其烦地重复叙述,所以轻与重也是他的作风与思想,内容和形式的对比象征……写的是小人物,但运用的却是大手笔,不愧为世界文学的一位大家”。

1987年,北京的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景凯旋、徐乃建翻译的《为了告别的聚会》(后来译名为《告别圆舞曲》),接着,著名作家韩少功翻译出版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后来译名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引起了广泛的反响。随后,昆德拉的其他作品如《玩笑》《生活在别处》《笑忘录》(《笑忘书》)等纷纷有了中译本。到了200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全面获得米兰·昆德拉作品的版权,重新翻译并引进了昆德拉的主要作品,目前已达16种之多。同时,有关米兰·昆德拉的传记也有了至少两种中译本。

“生活在别处”:

中国的昆德拉热

从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中国读者对昆德拉的阅读兴趣始终不减。思想的智慧、批判的锋芒,和他独特的小说风格魅力,使昆德拉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读者。回顾米兰·昆德拉作品在中国的传播译介史,会发现昆德拉的作品不仅常年畅销,而且能吸引各种不同层次的读者,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在中国,昆德拉是许多人的外国文学的启蒙,影响几代中国文学青年。著名诗人黄礼孩最早读他的《生活在别处》就深受影响,“昆德拉写青春、爱情和革命的关系,这之于我们来说提供了对应的阅读,生活原来也在我们这里。2015年去布拉格的时候,还带着他的这本书,有一种在现场的感觉。当然,他的《被背叛的遗嘱》就影响到我的写作,对世界、对语言、对心灵有了新的认知。”

“他的作品透视生命、人性的本质。他对媚俗进行批判,表现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同时全力揭示着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我最喜欢的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部作品是昆德拉写作上的转折,他的文学事业由此变成人类的心灵史。”黄礼孩说。

2022年,学者杨苗燕二十多年后重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依然发出了“常读常新”的感慨(杨苗燕文《常读常新的“轻”与“重”》,2022年5月号《书城》杂志)。杨苗燕写道: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以昆德拉的风格,将爱情故事、政治评论、美学探索和对人类生存悖论的沉思结合在一起,引发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人类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存在意义、人类命运和欲望的挑衅性冥想。

之所以说它具有挑衅性,是因为今天的社会似乎比五十多年前更加撕裂,存在的意义和人类的欲望更加强烈也更加无序,如何在这种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寻求出路,这部解构了人类存在的基本辩证法:爱与性、真诚与背叛、艺术与媚俗,还有人生意义的轻与重的小说,应该是一面镜子,值得我们认真凝视。

而昆德拉的所有作品,几乎都在用他独特的笔触来探讨人类的困境,他启发人们思考,但并不给出答案。或许,这就是昆德拉至今在世界各地都拥有着广泛读者的原因吧。

采写:南都记者朱蓉婷

上海译文出版社供图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