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不建议一毕业就进体制?专家:追捧回体制是“开倒车”

。艾默
阅读

建不建议一毕业就进体制?专家:追捧回体制是“开倒车”

原标题:建不建议一毕业就进体制?专家:追捧回体制是“开倒车”

又一年毕业季将近,找工作是很多大学生的头等大事。今日,“建不建议一毕业就进体制”的话题引发网友热议。

该话题下小调查的数据显示大多数人表示:建议。

有热门评论表示,不是想不想,而是能不能啊。

也有很多网友表示,还是应该在体制外多点经历,长些见识。

也有人认为,还是要结合自身条件,综合考量。

实际上,自2009年起,国考报名人数已经连续14年超百万人,2022年共有约212万人通过资格审查,报录比达到了68∶1,不少岗位都是千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

2022年1月初,清华大学发布的《2021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21届的清华毕业生有七成进入了体制内。他们的职业首选当然是公务员,其次是教师和国企员工。去民营企业的只有26.8%。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也差不多。

作为国内领头的两所大学,其毕业生纷纷进体制,这引起了众人的热烈讨论。有人戏称,“归来仍是编制”;有人认为,清北毕业生七成进体制,这会加剧体制内的内卷化;也有人争论,清北毕业生不做科研,转而投奔体制,这是对人才资源的浪费。

然而,归根结底,这只是一次职业选择。

那么,大学生就业为何向体制“内卷”?

“我原来以为,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是一种平庸的生活,是一种很可怕的生活。但我现在忽然发现,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是一种特别有安全感的生活,是一种很奢侈的生活。”

这是“才女作家”蒋方舟在2018年《圆桌派》节目中说的一段话。如今,这段话反复被年轻人提起。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刘成斌教授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到体制内就业,实际上是求稳心态,经不起折腾或者更倾向回避风险。受三年疫情影响,用人单位招聘计划冻结、招聘需求萎缩,更有不少中小企业因经营困难而破产,很多大企业的待遇也不如以前,这反映到求职上就是,大家会害怕去“冒险”。

相对于如中小企业、自主创业等其他就业选择,大学生宁愿通过“慢就业”的方式以达到最终进入“体制内”的目的,这进一步加剧了本就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例如很多人考公务员,“一战”不行就“二战”。

“慢就业”是指部分毕业生不急于就业,一方面是家庭经济条件好,没有那么急迫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社会转型磨合的过程复杂化,以前是社会整合个体,现在很多人反过来主动选择,人的主体性、个体化的需求彰显。总体来说,以后大学生短期内“不就业”变得更寻常。

另外,人才相对过剩导致就业格局发生变化,随着高等教育扩招,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转向大众化,高校毕业生不像以前那么抢手了,也不会大多数集中在大城市,部分人毕业了会有缓冲期不会立马就业,这些都是必然的趋势。就算没有疫情,这种现象迟早也会到来。

过分追捧稳定性和回到体制内的就业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市场化就业体系来说其实是“开倒车”。长期来看,市场化还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向,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不可能逆市场而动,不可能逆历史而动。如果大家都去追求体制内的工作,都去追求稳定,市场的动力就消失了,那整个社会就没有了动力,靠什么发展?

你怎么看?

本文综合自第一财经、人民资讯、澎湃新闻、微博等。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