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姓的来源(种姓)

╰'罪美人
阅读

种姓的来源(种姓)

您好,蔡蔡就为大家解答关于种姓的来源,种姓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种(Chóng)源出:种(Chóng)姓出自仲姓,为周代仲山甫之后,为避仇所改。

2、据《通志·氏族略》载:“种,本仲氏,以避难改载仲为种,望出河南。

3、”种姓本为仲氏,以次为氏。

4、仲为排行第二。

5、周代王室重臣仲山甫(一作仲山父)的后人,为避仇改为种氏。

6、 《元和姓纂》唐.林宝撰十八卷.卷一上平声东韵至江韵载;“种,本姓仲氏,仲山甫之后。

7、魏因避难改为种氏。

8、后汉有种暠洛阳,大司徒,暠生拂,拂生邵大鸿胪卿”。

9、 第一个渊源:源于高辛氏,出自远古时期帝喾属下八元中的仲堪、仲熊之后代,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10、 仲堪,是仲氏得姓鼻祖,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上说,是高辛氏执政时期属下贤者“八元”之一。

11、 古代相传,帝喾高辛氏属下八个有才德的人。

12、据史籍《左传·文公十八年》中的记载:“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

13、” 在仲堪、仲熊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仲氏,并尊奉仲堪为仲氏的得姓始祖,在夏王朝灭亡之际,该支仲氏族人中即有避战乱而改成种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14、 该支种氏读音作zhòng(ㄓㄨㄥˋ)。

15、 第二个渊源:源于任姓,出自商朝开国君王汤的佐相仲虺的后代,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16、 仲虺,是著名的造车鼻祖、奚、任、薛、仲四大姓氏的祖先奚仲(车服大夫、车正)的后代,世袭为古薛国(今山东枣庄薛城奚村)首领。

17、 在仲虺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仲氏,在夏王朝灭亡之际,该支仲氏族人中即有避战乱而改成种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依然读作zhòng(ㄓㄨㄥˋ)。

18、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周王室上卿仲山甫的后代,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19、 仲山甫,原本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后裔,虽家世显赫,但他本人却是一介平民。

20、仲山甫早年务农经商,在农人和工商业者中间有很高的威望。

21、 西周王朝在周宣王姬静执政时期(姬靖,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仲山甫受举荐入王室,任卿士,位居百官之首,封地为樊(今河南焦作修武周庄乡李屯村),从此以樊为姓,为樊氏得姓始祖,所以又叫“樊仲山甫”、“樊仲山”、“樊穆仲”。

22、 东汉史学家服虔在《史记正义》中解释说:按祖祀扫排位,父在上,子居下,兄弟中的一、三、五居右,统称“穆”,二、四、六居左,统称“昭”,仲山甫排行老三,所以称“穆仲”、“仲父”、“樊仲”等。

23、 至于仲山甫出生于何地,史籍无载。

24、但他的封地樊就是周天子给他的法定籍贯,所以后世称他为“周樊人”或“南阳樊人”,即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

25、史籍《姓氏考略》引《广韵》说:“樊,望地南阳,系出姬姓,虞仲支孙仲山甫封于樊,后以封地为姓。

26、”也说明了他是南阳樊人,当时的南阳即今修武。

27、 在典籍《诗经·大雅·崧高》中有赞句:“崧高维岳,峻极于天。

28、维岳降神,生甫及申。

29、”还说:只有仲山甫和申伯是国家的栋梁。

30、并专门颂扬仲山甫品德高尚,为人师表,不侮鳏寡,不畏强暴,总揽王命,颁布政令,天子有过,他来纠正等等。

31、 当时周宣王“料民于太原”,即在今甘肃镇原一带组织了历史上最早的人口户籍普查,以控制西戎民族,而仲山甫为了周王朝的安定,曾予以劝谏。

32、 仲山甫的突出政绩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即废除“公田制”和“力役地租”,全面推行“私田制”和“什一而税”,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大力发展商业等。

33、这些改革的成功,造成了周宣王时期的繁荣景象,史称“宣王中兴”。

34、 仲山甫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自然也得罪了不少当朝贵族的利益,所以在周宣王逝世后,贵族们疯狂反噬,仲山甫的子孙族人们在迫害下便纷纷逃逸,为避仇祸,其中有改为谐音的种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作zhòng(ㄓㄨㄥˋ)。

35、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仲由,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36、 仲由,公元前542~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今山东泗水泉林镇卞桥村),孔子的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37、仲由为人果烈刚直,有勇力,多才艺,事亲至孝。

38、十八岁时,适逢孔子东游到卞,受到孔子赏识。

39、孔子设礼相诱,收其为弟子。

40、仲由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

41、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

42、曾协助孔子“堕三都”,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

43、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也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

44、仲由在孔门除学六艺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他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

45、孔子曾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

46、”又说:“我的主张如果行不通,就乘木伐子到海外去。

47、那时跟随我的恐怕只有仲由了。

48、”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仲由任鲁国季孙氏的宰,后应卫国执政上卿孔俚之邀任其家宰。

49、周敬王姬丐二十八年(卫出公姬辄十三年,卫后庄公姬蒯聩元年,公元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杀卫出公,卫出公闻讯而逃,蒯聩得立,是为卫后庄公。

50、仲由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当面指责蒯聩。

51、蒯聩恼羞之下命卫士石乞与仲由相搏,争斗中石乞挥戈击歪了仲由的帽冠,仲由因此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

52、”竟然不顾争斗而去系自己的帽缨,结果被中石一戈杀之。

53、在仲由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仲氏,世代相传。

54、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追封仲由为“卫侯”;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赵恒加封其为“河内公”;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宋度宗赵禥再封其为“卫公”;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改称其为“先贤仲子”。

55、据文献《仲氏大宗谱》的记载,仲由的第九代孙叫仲隆,为秦朝时期的一名处士,原隐居于峄山(今山东邹城),后仍返回祖地卞(今山东泗州泗水镇卞桥村),娶妻生三子:长子仲纲(一说仲网),次子仲勃无嗣,三子仲动。

56、按山东《滕阳种氏族谱》中的记载:“先贤十世孙讳动者,值秦大兴焚书坑儒之际,与其父讳隆以避秦乱,隐居峄山,易仲为种。

57、”仲、种二氏由此分开。

58、在《仲氏大宗谱》与《种氏宗谱》中,所记载的第一~第十代世系完全一致,说明仲、种二氏源出一个共祖。

59、传到仲由的第十代孙仲动时,正是秦始皇执政晚期。

60、秦始皇嬴政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原齐国人淳于越反对当时推行的“郡县制”,要求按古制大肆分封贵族。

61、丞相李斯对此加以驳斥,由此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62、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体系,同意了李斯的建议下,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者一律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并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

63、秦始皇嬴政三十五年(公元前214年),有两个术士分别叫侯生和卢生,他们暗地里四处诽谤秦始皇,之后并亡命而去。

64、秦始皇得知此事后大怒,立令御史调查,结果审理下来,得犯禁者竟有四百六十余人之多,于是秦始皇下令全部予以坑杀,此即为“坑儒”。

65、这两件事合称历史上所传的“焚书坑儒”。

66、其实,秦始皇坑杀的基本上以术士者为主,儒者很少,应称“焚书坑士”。

67、仲动之父仲隆一直以“处士”即清高之人自居,很容易被列入所“坑”之列,因此仲动为避“坑士”之祸,遂改姓氏为谐音的种氏,避过此难,世代相传至今。

68、该支种氏一族历史悠久,瓜蔓延长,自清朝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以来,已经先后四次修谱,后裔族人已经分布全国各地,姓氏读音作zhòng(ㄓㄨㄥˋ)。

69、 第五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末年越国大夫文种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70、 文种,郢人(今湖北江陵),与宛三户里人(今河南南阳宛县)范蠡为同为越国大夫。

71、 他曾总结商周以来征伐经验,向越王句践提出了伐吴九术: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帛,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缟,以空其邦;四曰遗之美好,以为劳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九曰坚厉甲兵,以承其弊。

72、 越王句践用了其中的三术,即灭了强大一时的吴国。

73、 越灭吴后,范蠡认为句践其人“可共患难,不可共与荣”,因此弃职而走。

74、离开越国之前留信给文种,劝他也离开。

75、但文种舍不得即得的荣华富贵,看了信之后并未离开,仅称病不朝。

76、于是有人进谗言说文种要造反作乱,勾践听信谗言,赐给文种一把名为“属缕”的剑,并让使者传话说:“你当初给我出了九条对付吴国的策略,我只用三条便打败了吴国,剩下的六条在你那里,你用这六条去地下为寡人的先王去打败吴国的先王吧!”于是文种在后悔无奈之下举剑自杀。

77、 在文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种氏,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作zhòng(ㄓㄨㄥˋ)。

78、 第六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成侯赵种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79、 周烈王姬喜元年(赵敬侯赵章十二年,赵成侯元年,公元前375年)赵敬侯病逝,当年赵章之子赵种即继位,是为赵成侯。

80、 当时,公子赵胜不服,曾与赵成侯争位,为乱一时,后被赵成侯平定。

81、 赵成侯在位期间,多次出兵伐卫国,连续攻取卫国七十三个乡邑与甄地(今山东鄄城旧镇)。

82、后又与韩国联合攻周王室,将周王室一分为二,形成了东周晚期有两个周王的混乱局势。

83、 不久魏国举兵伐赵,赵军先败于蔺,再败于怀(今河南武陟)、浍(今山西翼城)。

84、至周显王姬扁五年(赵成侯十二年,魏惠成王魏罃七年,秦献公嬴连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以后,秦国三次攻魏国,赵成侯出兵救魏国,又与韩国联合攻秦国。

85、 到了周显王十年(赵成侯十七年,魏惠成王十二年,韩昭侯四年,公元前359年),赵、韩、魏再分晋地。

86、此后赵成侯多次与魏、齐、宋、燕等诸侯相会。

87、 周显王十五年(赵成侯二十二年,魏惠成王十七年,公元前354年),魏惠成王再次举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周显王十六年(赵成侯二十三年,魏惠成王十八年,齐威王田因齐四年,公元前353年),魏军击破了邯郸,赵成侯求救于齐国,齐国出兵围魏救赵,大败魏军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部)。

88、不久,魏国归还了邯郸。

89、 周显王十九年(赵成侯二十六年,公元前350年),赵成侯逝世,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即称种氏,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作zhòng(ㄓㄨㄥˋ)。

90、 第七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田种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91、 该支种氏出自战国时期齐国田氏家族,为帝舜后裔。

92、 战国时期的周显王三十六年(齐威王田因齐二十四年,魏惠成王魏罃三年,公元前333年)与魏惠成王(梁惠王)魏罃会田于郊。

93、 当时魏惠成王问齐威王:“王有宝乎?” 齐威王回答:“无有。

94、” 魏惠成王则得意扬扬地讽刺齐威王说:“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 齐威王却正色对魏惠成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

95、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

96、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

97、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

98、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

99、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 当时魏惠成王大惭,不怿而去。

100、 齐威王所说的“吾臣有种首者”,指的就是大夫田种首,专门负责齐国的治安,简称种首、或田种。

101、在他的治理下,齐国都城盗贼消失,路不拾遗,一派清平景象。

102、 在田种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种氏,世代相传至今。

103、该支种氏族人集中分布在今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东双沟镇一带,只有该支种氏的姓氏正确读音作chóng(ㄔㄨㄥˊ)。

104、 第八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05、 据史籍《吉林通志》记载: 满族汪佳氏,亦称王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满语为Wanggiya Hala,世居王佳(今辽宁沈阳东陵区汪家乡)、辽阳(今辽宁辽阳)、讷图(今俄罗斯境内能图河流域)等地。

106、后有蒙古族、赫哲族引为姓氏者,蒙语为???????。

107、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汪氏、王氏、种氏等。

108、 该支种氏始祖为汪佳·种灵,满洲正蓝旗人,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武进士,累官至成都副都统。

109、清末民初,汪佳·种灵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汉化姓氏者,称种氏,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作zhòng(ㄓㄨㄥˋ)。

110、 得姓始祖:仲堪、仲虺、仲山甫、仲由、种首(田种、田种首)、种动(仲动) 中国现在有多少那就不知道了,人口普查的数字也不一定准啊。

本文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会喜欢。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