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香港科技园公司CEO黄克强:香港跟大湾区内地城市有很多合作机会

ズ想你每秒
阅读

专访香港科技园公司CEO黄克强:香港跟大湾区内地城市有很多合作机会

在加入香港科技园公司之前,黄克强曾在多个跨国企业担任高层,包括通用石油天然气、艾默生、Caterpillar等。他坦言:“香港过去二三十年,在科技上的投入很少。过去五六年(投入)特别大,我们有很好的大学、研究机构,背靠粤港澳大湾区8000万人口的大市场。同时,香港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与国际接轨,有很好的政府政策支持。”

黄克强。资料图

香港研发人员的最大集中地

21世纪:科学园作为香港创科孵化的最大的平台之一,成立20年来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首先想请您介绍一下现在整个园区入驻企业的情况?

黄克强:我们刚刚庆祝过20周年,目前在科学园里面有大概1100家公司,大约18000人左右在这里上班。其中,11000人左右是R&D研发的人员,我们对于这个数字包括11000人是比较重视的,因为我们的工作是建立这样的一个生态圈,研发人员是很重要的。

我甚至敢说,在香港来讲,研发人员的集中地最大就是在这里。在香港每3-4个研发人员有一个在这里。1100家公司中大概有600家是初创企业,其中包括一些很初期的大学生或者是学生创业尝试的preincubation,就是完全前期的大概有200家;真正创业的队伍大概有三四百家左右。所以,生态圈是在发展当中,不敢说很成熟,但是在过去几年有一定的成效。

21世纪:对于很多初创的企业,比如说他们想要申请来香港科学园需要符合什么样的条件,我们在筛选这些申请企业的过程中主要有什么样的标准?

黄克强:基本上来讲,你的创业必须要是跟科技有关,不管是初创也好是大企业也好,必须有一半的人、有50%的人做研发才能进来,这是我们很重视的一个要求。我们说的研发不光是科研,而更重视的是产品开发(development)。

初创企业在这里孵化的话基本上有两大类,一类是科技Technology,另一类是生物科技。正常的科技(企业)孵化大概三年时间,你在当中要做产品开发,找客户找投资者。如果是生物科技企业的话是四年,当中我们有很多产品开发甚至是做临床等。最关键最重要就是,你觉得很有前途的科技在背后支持你。

21世纪:就是一定要有真正拿得出手的硬的科技?

黄克强:我讲的是科技,而且研发不一定是最顶尖的科技,不一定是最顶尖的科学,而是能够变成产品、有一定的东西。

21世纪:就是能够落地。

黄克强:落地是最重要的。

21世纪:现在整个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全球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您曾经说过科技不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生存的问题,能跟我们分享一下,这是您怎么样的思考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

黄克强:与我个人的背景(有关)。我不是公务员,我过去三四十年都是在跨国企业工作,香港过去二三十年其实在科技里面投入很少,就是过去这五六年投入特别大。香港有很好的基础,有大学、有研究的机构、有很好的市场。香港700多万人口,但是背靠的大湾区有8000多万人口,这是很大的市场;有金融市场支持,有国际接轨,有很好的政府、政策的支持,所以香港有很好的基础。

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全世界都在科技颠覆中,科技必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香港有能力有条件去推动创新科技,所以我觉得这个不是可选项,是必须要做的。

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与国际人才中心

21世纪:国家的“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支持香港打造建设国际创科中心,香港有发展科创的很多先天的优势跟条件,还存在哪些短板或者不足?

黄克强:我觉得,基本上很多条件都存在,我个人认为人才是一个需要做好的事情。人才是做任何科技做任何工业都需要的一个重要的元素,关键是在人才上有两个方面(要做):第一是给香港本地的年轻人机会,让他们愿意投身科技,本地人才是需要推动的;第二,同样重要的是,香港必须要成为国际人才中心,不光是(吸引)本地人才,也要吸引全球人才来这里落户。

我希望可以多做点工作,把香港这个环境做好,吸引全球的人才过来。(香港)必须要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国际人才中心。

21世纪:人才的确是科创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我们跟一些香港的创科企业交流,大家都会提到,在招聘人才上面对一定的困难。您怎么看香港创科人才供给跟需求之间的错配?

黄克强:是有点困难的。科学园每年三四月会做一个职业博览,帮园区的1000多家公司招人,过去三年每年都有一两千份工作机会就在科学园,大部分都是研发的工作,这种空缺是很多的。

我觉得错配有很多原因,很多结构性的原因,包括教育、人才入境各方面的工作。科学园也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提供很多实习的机会、培训的机会。我们有很好的计划吸引最顶尖的人过来,甚至到VTC(职业训练局)、学徒这种(层面),我们也给他们很多这样的工作(机会)。香港政府很多部门都在讲抢人才,我认为需要整个香港政府、香港社会去一起推动。

21世纪:除了人才以外,空间也是很多初创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会面临的一个限制,我们知道科学园之前跟深圳签订了框架协议在深圳开设分园,目前的进展怎样?

黄克强:在香港来讲,土地永远都是最宝贵的资源。我们这里其实差不多90%都(租用),地方是不多了。(科学园)深圳分园在福田大概有3万平方米的两栋大楼,现在正在装修,希望今年年底之前可以完成,然后明年年初春节前后可以开幕。

开分园的最主要目的,很简单的就六个字:引进来、走出去。“引进来”就是希望利用福田吸引香港甚至全世界的科技企业,去开发大湾区8400万的(人口)市场甚至(全国)14亿人口的市场。“走出去”就是希望香港跟福田合作,吸引全中国最好的科技企业,经过福田跟香港这个渠道去开发全世界的市场。

香港本身是很小的市场,(只有)700万人口,但香港是个很好的起点,然后咱们科技从0到1、1到10,然后在14亿人口里面变成从10到3000,这个就是我们希望走出来的路。

香港深圳是非常好的合作伙伴

21世纪:大家都说香港是一个很好的试验田,对于未来港深两地在科创合作方面,有哪些地方可以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

黄克强:其实我认为香港、深圳是非常好的合作伙伴,某个程度上也是竞争对手,竞争是好的。我们的基础研究强,我们是从0到1、1到10,深圳是从1到10、从10到3000,我觉得很多空间可以合作。

21世纪:香港特区政府为了推动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也推出了InnoHK的平台,相比现有的一些创新平台,InnoHK在转化这方面有哪些独特之处?

黄克强:InnoHK是香港政府拿了100亿港元出来,分给现在28家(企业),一类是AI、人工智能跟机器人,另一类是健康科技。每一家都是香港有名的非牟利的科研机构跟国外一家合作在科学园里做;差别就是,他们必须在科学园里面做研发,而不是在大学里面写文章。目的就是他们做的工作、研发必须有一个商品化的出口才能进来。现在,有很多项目都已经有东西出来,比如有做手术的机器人,比如有纺织方面的AI,也有一些做疫苗的。

我认为,关键并不是这么快要很多产品出来,而是这些科学家、教授他们需要很多投资者或者工业家去帮助他们去想。因为很多时候科学家的想法就是我研究出一个很好的产品、很好的技术,但他们没有想到怎么去应用;但是,我们做业务、做生意的人,想法就是客户有什么需要,我才去找一个解决方案。

21世纪:有一些评论认为,香港的创科模式跟内地或者以深圳为代表的创科模式不同,深圳可能是以市场需求来驱动的,所以很多企业都是从市场的需求痛点来出发。但香港一直以来,创科投入都是以政府投入,以对高校科研人员在基础科研这一方面的投入为主。所以,这两个模式您怎么来看?

黄克强:我觉得这是香港的强项,我们的基础研究很重很强,我们也应该把这一方面做好,不要硬去做一些我们不强的地方。所以,我们的科技是硬科技,都是很好的科技,关键就是我经常讲的,当你是榔头的时候,你去找钉子去敲;但是你有榔头,你要有钉子才行;有钉子有榔头,还要有木板才行。我们是有榔头,有钉子去找木板,我觉得都重要的。我们的基础研究很强,所以我觉得香港跟深圳跟大湾区(其他城市),有很多的合作机会。

(实习生丁宁对此文亦有贡献)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