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资料汇编电子书(李白资料)

顾瑾希︶°
阅读

李白资料汇编电子书(李白资料)

您好,现在渔夫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李白资料汇编电子书,李白资料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

3、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

4、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5、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6、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简介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皓)九世孙,如果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应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

7、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因为被灭族而搬至西域;但此说缺乏佐证。

8、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9、李白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年)。

10、关于其出生地有多种说法,一说出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所属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所属江油市青莲乡)。

11、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至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

12、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13、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 李白手迹碑刻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14、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越州,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15、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16、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17、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18、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

19、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

20、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21、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

22、李白初因才气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23、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24、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

25、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

26、 李白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27、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

28、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29、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30、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31、基本信息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32、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

33、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

34、故他的诗被称作“诗史”。

35、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36、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汉族,中国唐朝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37、 所以杜甫祖籍襄阳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

38、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

39、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

40、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

41、青年时期,杜甫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共同谈论诗,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42、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43、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44、安史之乱(安禄山与史思明)爆发后,他流亡颠沛,竟被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45、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

46、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47、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kuí)州二年,出峡。

48、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49、杜甫死后,按其遗愿.,和其祖父同归葬在洛阳市东约23公里的偃师县杜楼村。

50、 杜甫杜甫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华州司功参军。

51、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52、杜甫又被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

53、他所写的诗,被人称为“诗史”。

54、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

55、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

56、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57、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58、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59、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60、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

61、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62、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63、“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64、”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65、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66、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67、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

68、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69、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70、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71、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 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

72、 杜甫的诗都收集在《杜工部集》中。

73、诗风基本沉郁顿挫。

74、编辑本段诗歌成就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75、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76、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77、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 有吏夜捉人诗艺精湛。

78、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79、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80、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81、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82、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83、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84、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85、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86、有《杜工部集》传世。

87、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88、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4],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5]。

89、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90、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6],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91、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

92、 杜甫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7],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93、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

94、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

95、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8]。

96、兼容并蓄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97、”[9]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

98、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

99、”[10]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气。

100、主流观点认为,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

101、“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11]是他的创作风格。

102、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

103、也有学者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104、还有观点认为杜甫诗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

105、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12]。

106、王安石表彰杜诗“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的成就[13]。

107、陈善《扪虱新语》卷七:“老杜诗当是诗中《六经》,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

108、蒋士铨《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诗详注集成序》亦称“杜诗者,诗中之《四子书》也。

109、”炼字对仗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4]就是杜诗炼字与对仗高超的体现。

110、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创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111、[15]内容深远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16]。

112、到宋时成定论,但诗史之义各有各说。

113、人有以史事注杜诗,认为杜诗为纪实的诗,可以补史证史,所以称为诗史。

114、这种说法只重史事之虚实真假,而轻视诗的情感特性。

115、有人认为杜甫具史识史见,其笔法之森严,可媲美汉朝历史学家司马迁。

116、而诗有评人评事者,皆可“不虚美,不隐恶”[17],故号诗史。

117、此说可取。

118、另一说是,杜甫之所以号诗史,因其悲天悯人,感时伤事,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

119、[18]但也有不喜欢杜甫诗者,杨亿就不喜欢杜甫,刘放《中山诗话》云:“杨大年不喜杜工部诗,谓为村夫子。

120、”杜甫遗迹(10张)编辑本段诗歌影响杜甫在他的有生之年以及他去世后的一些年,没有受到多少嘉奖和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他在风格和格律上的创新所导致的,某些评论家认为其中的有些作品仍然很大胆古怪。

121、他在世时关于他的参考资料几乎没有,只有6名诗人共11首诗。

122、而且这些诗关于他的影响这一方面,都没有提及他是诗歌和伦理观点的模范。

123、然而,就像孔庆翔说的一样,杜甫是“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

124、公元九世纪时他的作品开始出名,早期的正面积极评价来自白居易,他推广了杜甫部分作品伦理观点,尽管他只在杜甫的部分作品中找到这些观点。

125、除了白居易,还有韩愈,他撰文以此批驳反对李杜的声音,捍卫了他们的美学地位。

126、同时,这两位诗人的诗文中都有杜诗的影子。

127、公元十世纪初,五代诗人韦庄找到了草堂遗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19]。

128、这一个时期,中国刮起了“新乐府运动”的狂潮,杜甫作为这一次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的启发者备受推崇。

129、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自白居易后,影响了皮日休、曹邺、聂夷中、杜苟鹤等人的创作,从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独领风骚。

130、到了宋朝,杜甫的声名达到了顶峰,黄庭坚、陈师道等,专门探究杜诗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诗派”,之后的王安石、陆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文天祥在狱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131、”[20]鲁迅也评价过杜甫,“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21]。

132、而杜甫更广泛的影响是,杜甫的作品将律诗从文字上的游戏变成了抒发政治抱负的载体, 对后来的诗人政治题材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133、宋朝理学的发展确保了杜甫作为诗的典范和他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苏轼阐释了理由:“古今诗人众吴,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22]。

134、他思考的能力铸就了他的影响力,出于他对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向往,他深受政治家的推崇,改革家也学习他对穷人的悲悯,文学家学习他在艺术手法上的创新。

135、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杜甫所作之诗,与屈原的《离骚》、庄周的《庄子》、司马迁的 《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

136、在当代,杜甫对国家的忠心和对人民的关切被重新诠释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含义,而他本人因为使用“人民的语言”而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赞赏[23]。

137、杜甫对后人的影响还有道德方面的。

138、二十世纪,美国现代诗人雷克斯罗斯认为杜甫所关心的是人跟人之间的爱,人跟人之间的宽容和同情:“我的诗歌毫无疑问地主要受到杜甫的影响。

139、我认为他是有史以来在史诗和戏剧以外的领域里最伟大的诗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过了莎士比亚和荷马,至少他更加自然和亲切”[24]。

140、杜甫不只在中国流名,还扬名海外。

141、1481年韩国将杜诗翻译成韩文,叫《杜诗谚解》。

142、他对日本文学影响相对较晚,直到十七世纪他在日本拥有和在中国一样的名声。

143、杜甫对松尾芭蕉的影响尤深。

144、杜甫也是美国作家雷克斯罗斯(Kenneth Rexroth)最喜欢的作家。

145、[25]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146、世人又称王荆公。

147、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48、北宋丞相、新党领袖。

149、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150、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151、”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152、其亦擅长诗词,流传最著名的莫过于〈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53、人物生平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逝世后追谥号“文”,世人称其为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小字獾郎,晚年封荆国公,汉族,世称临川先生 又称王荆公。

154、 临川王安石纪念馆,江西临川(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155、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156、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157、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158、现存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159、庆历二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吏[浙江省宁波市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

160、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161、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162、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163、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164、.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165、编辑本段人物祖籍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166、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167、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168、人物出身 王安石出身在地方官家庭,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

169、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

170、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考中进士,授淮南节度判官。

171、之后调任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为人正直,执法严明,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

172、组织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农田水利灌溉,便利交通。

173、在青黄不接时,将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农户,解决百姓度荒困难。

174、1058年(嘉祐三年)冬,王安石改任三司度支判官。

175、次年春,他到了京城开封,上万言书。

176、他指出,法度必须改革,以求其能“合于当世之变”。

177、他认为变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人才,因此他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官吏应从基层(“乡党”)选拔。

178、文学的成就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179、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

180、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所作多为有关政令教化、适于世用之文。

181、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

182、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

183、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

184、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

185、”(《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186、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临川先生文集》等。

187、他所著的<<伤仲永>>在初一课本有收录。

188、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

189、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

190、王安石的政论文在唐宋八大家中是突出的,他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常强,其言简练明快,却无害于笔力雄健。

191、其文以折为峭而浑灏流转,词简而意无不到。

192、《上仁皇帝言事书》,是主张社会变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据对北宋王朝内外交困形势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变法主张,表现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国之疵”的进步思想。

193、《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在叙述并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的同时,尖锐地提示了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利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194、它对第二年开始施行的新政,无异吹起了一支前奏曲。

195、《答司马谏议书》,以数百字的篇幅,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措词得体,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

196、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

197、这时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

198、王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脍炙人口,《鲧说》、《读孟尝君传》、《书刺客传后》、《伤仲永》等,评价人物,笔力劲健,文风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给人以显豁的新鲜觉。

199、他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城陂院兴造记》,简洁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禅山记》,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即使抽象王安石(6张)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罢相(1076年左右)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

200、“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后为群牧羊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叶梦得《石林诗话》)。

201、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倾向性十分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从诗体说来,安石的古体诗虽然多用典故,好发议论,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象。

202、律诗则用字工稳,对偶贴切,但有时不免失于过多的雕刻。

203、五绝和七绝尤负盛誉,“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寒厅诗话》),“荆公绝句妙天下”(《艇斋诗话》)。

204、他的诗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严羽《沧浪诗话》)。

205、“王荆公体”的特点是:重炼意,又重修辞。

206、在用事、造语、炼字等方面煞费苦心,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主要载体是其晚期雅丽精绝的绝句。

207、其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其短处在于作诗主意求工,主意之过流为议论,好求工而伤与巧;故“王荆公体”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

208、这既体现了宋诗风貌的部分特征,又有向唐诗复归的倾向,可谓既有唐音,又有宋调,对宋诗的发展影响较大。

209、王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

210、虽不以词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词曲概》)。

211、《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通过描写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壮景及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纵沉郁,被赞为咏古绝唱。

212、它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开了苏东坡豪放的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

213、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

214、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

215、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

216、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

217、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也不失大家风范,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颗明星。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