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大桥爆炸后,普京做了4件事!美欧不和,欧洲或靠拢中国

涵,对你太执着°
阅读

克里米亚大桥爆炸后,普京做了4件事!美欧不和,欧洲或靠拢中国

克里米亚大桥爆炸,改变了俄乌战争走向

克里米亚大桥的一声巨响,将世界的底线又拉低了一档。

敏感的时间,敏感的地点,罗生门式的案情,欢欣鼓舞的敌军。克里米亚大桥事件与此前的北溪管道事件如出一辙,只不过北溪管道爆炸发生在远离俄罗斯控制的海上,而克里米亚大桥爆炸,就发生在俄罗斯的管辖区内。

爆炸后,乌克兰总统办公室迅速发布了声明,称克里米亚大桥爆炸“只是一个开始”,所有“非法”事物都会被摧毁,并强调俄罗斯必须归还一切侵占的乌克兰领土。

事发后,如同上回的管道爆炸剧情一样,第三国爱沙尼亚的外长立即发文祝贺乌克兰特种部队,同时赞扬爆炸袭击克里米亚大桥是“勇敢的行为”。

虽然在外界对这件事的恐怖袭击性质有所质疑时,乌克兰总统办公室改口称“爆炸的货车是俄罗斯方向驶来的,应该从俄罗斯身上找原因。”但前面的话都已经说得过分明白了,辩解反而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味。

先不论谁对谁错,这就是一场恐怖袭击

这毫无疑问是一场恐怖袭击。在流传出的行车记录仪视频中,发动袭击的货车并不关注桥面通过的普通人死活,挑选燃料运输列车与自己并行时引爆整车炸药,力求扩大袭击效果。在袭击中,三名驾车路过的平民受到波及死亡,桥面断裂跌入海中,路过的列车也受到波及,燃起熊熊烈火。

虽然现在克里米亚大桥已经部分通车,但要修复断裂与受损的桥面,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爆炸对桥梁整体影响的评估也还未出炉,大桥日后是否需要投入更多成本修复也不得而知。

这已经是完全脱离乌克兰战场与主权的问题了。不论俄罗斯是否以非法方式侵占乌克兰领土,都不应该成为恐怖袭击发生的理由。这完全是一场无差别杀伤平民与大型民用设施的袭击。作为一个人,不论在俄乌冲突立场如何,都应该谴责这种恐怖袭击行径。

不管这件事究竟是不是乌克兰做的,乌克兰政府也至少不该利用这件事作为自己的政治筹码。在发表对恐怖袭击的认可观点前,乌克兰政府至少应该思考一下,为何俄罗斯拥有大型钻地炸弹,却迟迟不对亚速钢铁厂动手;为何俄罗斯拥有足够射程的火炮,却不像乌军一样炮击核电站周边目标。

在这场利益衡量的战争中,俄罗斯很难称得上是正义的一方,乌克兰也不是他们自己口中的那个单纯受害者。双方既然不能和谈,那么至少应该把战争行为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不是在民用设施遭到恐怖袭击以后急着领功,仿佛巴不得仇恨深化、战争扩大升级。

而西方世界如同他们一贯的态度一样,对发生在俄罗斯的恐怖袭击事件谴责的没有,叫好的倒是不少,因为乌克兰言论而指责乌克兰则更是不可能。

西方在这波事件中的态度让人联想到西方在中东一直的所作所为,即不断强调阿拉伯国家进行的恐怖袭击,将阿拉伯人刻画成“人肉炸弹”的刻板印象,却从来不提将这种战术在中东首先运用并传播开来的是西方的盟友以色列。

如同管道爆炸事件一样,由于缺乏证据,克里米亚大桥也走上了罗生门剧情。俄罗斯国内也只是同北溪爆炸案一样,将事件定性为国际恐怖袭击,但却拿不出关键证据。

乌克兰上门挑衅,普京做了四件大事

不过普京对这条维系俄罗斯本土与克里米亚的生命线还是非常上心。在爆炸案发生后,普京已经做了四件大事。

首先,普京指示俄罗斯政府成立紧急情况委员会,调查此次爆炸的真实原因。目前莫斯科方面已经倾向于是乌克兰策划或参与了这次爆炸,俄罗斯外交发言人扎哈罗娃在其社交软件上写道:“基辅政权对破坏民用基础设施的反应,证实了其恐怖主义本质。”普京本人也在讲话中指出,大桥爆炸是乌克兰情报部门执行的恐怖袭击。

其次,普京在爆炸发生后签署总统令授权联邦安全局负责组织和协调保护刻赤海峡的交通走廊、俄罗斯通往克里米亚的电力桥以及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到克里米亚的天然气管道。

在之前,俄罗斯针对位于刻赤海峡的克里米亚大桥已经有相当的保护措施,在大桥周边布置了大量诱骗导弹雷达引导头的金属箔以及角反射器,还布置了红外干扰系统,以干扰来袭导弹的光学引导头。但桥梁两侧的检查站仍然只对通行车辆进行抽查,而不是逐一检查,这才给爆炸袭击提供了机会。

再次,普京在爆炸发生之后,更换了特别军事行动的总指挥。苏洛维金被指派为新的特别军事行动总指挥。介于俄军在前线战斗中的不佳表现。这一阵前换帅的措施,可能是为了稳固目前的战线并为反击做准备。

最后,在苏洛维金走马上任以后,俄乌局势立即发生了变化。此前对袭击城市束手束脚的俄军,在10月10日对乌克兰多个城市发动了空袭,一枚导弹甚至落到基辅的泽连斯基总统办公室附近。这可能是对克里米亚大桥爆炸的回应,同时也是恐怖袭击导致局势螺旋上升的最好印证,因为俄罗斯的导弹空袭,目前已经造成了多名平民伤亡。

在政治极端正确的环境中,外网舆论已经成了完全两极化的状态。对待克里米亚大桥爆炸事件,任何提及其恐怖主义性质的发言都会在社交平台受到围攻。站在乌克兰立场的人反复强调俄军在乌克兰作战造成的平民伤亡,来证明乌克兰对大桥袭击的合理性,而对乌克兰自己在国内的种族屠杀以及乌军造成的平民伤亡绝口不提。

当务之急是不让全人类陷入“核冬天”

但战争不应该走向比烂的方向。在这场俄乌冲突中,外界更该关注的是怎样不让这场战争的仇恨螺旋升级,最终变成核战争,而不是选一边立场,在网络上口诛笔伐。

俄罗斯本身对城市平民的袭击毫无疑问是应该得到谴责的,但乌克兰对民用设施的袭击也应该得到批判。这不是侵略与被侵略的问题,而是人类守住道德底线、避免全球进入核冬天的问题。

看待俄乌冲突应该像看待中东问题一样,理解这场冲突的积怨深远与复杂性。就像我们在谴责阿拉伯国家进行恐怖袭击的同时,也要谴责以色列进行恐怖袭击并武力侵占别国领土一样,在俄乌局势中,我们作为一个局外人,也不应该简单地以单边立场去看待这场冲突。

现实是西方国家并不是乌克兰的救世主,而只是利益使然。乌克兰只是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了正确的地方,让西方领导人看到了一劳永逸解决俄罗斯问题的机会,才被当刀子推了出去。在俄乌仇恨升级、乌克兰城市遭到导弹袭击的时候,西方却还在相互博弈,权衡利益,同时给俄乌冲突继续火上浇油。

拜登又胡言乱语,引发欧盟多国不满

在能源危机中美国利用能源问题绑架欧洲以后,欧美分歧正越来越大。在嘴上没把门的拜登宣称如今发生“核末日”的风险处于“自古巴导弹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之后,引发了欧洲盟友的普遍反感。

欧洲面临的核威胁远远高于美国,所以在核战争问题上提倡更加谨慎。同时欧洲国家认为美国作为盟友,应该更照顾欧洲的感受,不该在核问题上如此直白地火上浇油,引发社会恐慌。因为欧洲目前已经因为能源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焦头烂额,根本经受不起拜登核问题发言引发的恐慌。

根据路透社的报道,法国总统马克龙在10月7日被问及拜登的核末日发言时指出,他认为在发表有关俄罗斯的潜在核冲突威胁言论时,应当谨慎。马克龙同时还呼吁以“乌克兰领导人和人民可接受的方式”尽可能快地缓和当前俄乌冲突。

欧洲对美国以及乌克兰的这波核炒作相当不满。因为俄罗斯对于核问题都要比美国谨慎得多,普京本人的讲话中甚至从来没有提过“核”字,只是在9月21日的讲话中强调俄罗斯将使用“所有武器装备”和“一切军事力量”来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后被泽连斯基直接诠释为核威胁,再被拜登炒作成“核末日”。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美国扩大化炒作的目的很可能是想先形成“俄罗斯会进行核打击”的舆论环境,再通过能源管道爆炸、大桥袭击等超底线事件迫使俄罗斯打响核战争的第一枪,就像美国在年初与泽连斯基谈乌克兰拥核,迫使俄罗斯开战争的第一枪一样。

这对欧洲来说非常危险,欧洲国家也普遍不愿意承担这一风险。支持乌克兰战争是一回事,核弹落在头顶则又是另一回事。再加上能源问题,欧美之间的间隙正在不断扩大。

目前法、德等国已经开始推动针对美国的买家联合天然气限价政策,这一政策与当初欧美联合进行的俄油限价政策非常相似,同时这一政策也被认为是欧美不和的象征。

法国总统马克龙也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呛美国。虽然出于立场与实力问题,他还不太敢直接批评美国,但他已经多次在公开场合拐弯抹角地指责美国。10月6日马克龙就曾表示:“本着伟大友谊的精神,我们将对我们的美国和挪威朋友说:‘你们太棒了,你们为我们提供能源和天然气。但让我们支付4倍价格这个事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这可不是友谊的真谛。”

加速向中国靠拢,或是欧洲的最佳选择

但阴阳怪气拯救不了欧洲,政治方面,欧洲还需要更多更具实力的牵制方案,才能平衡欧美之间的不对等关系。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充当欧美之间的平衡者的是俄罗斯;俄乌冲突之后,俄罗斯这张牌没法打了,欧洲就需要寻找新的牌。

目前欧盟已经开始联系日韩等同样有制衡美国需求的国家,希望共同推动新的能源格局形成。但日韩受美国控制程度比欧洲更高,在这方面能提供的帮助极为有限。对欧洲来说更佳的选择也许是更加靠拢中国,借助中国的影响力制衡美国对欧洲的控制强化。

中欧之间的合作一直以来都是竞争伴随机遇的,在传统的中欧合作框架中,美国一直都是一个限制因素,欧洲人很少在中欧合作中尝试利用中国的力量去制衡美国,因为美国不允许,而且中欧地理间隔太远,没有俄罗斯那么好用。

而在俄罗斯日渐远离的今天,欧洲已经没有太多选择,政治上的博弈要求欧洲必须找到与美国保持安全距离的方法,而中国,正是合理的备选方案。

中国是俄乌冲突的局外人,但确实美国全球政治博弈的参与者,如果欧洲选择向中国靠拢,就有将中国拖下俄乌这滩水,增加中国政治博弈复杂性的风险。作为中国一方,对这种风险伴随的机遇,还是谨慎为好。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