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归途》票房破7亿

﹍呦呦o○
阅读

《万里归途》票房破7亿

上映四天,狂揽7亿票房,虽然国庆假期还未过半,但国庆档的票房桂冠似乎已经被提前锁定。

那就是以真实撤侨故事为基底的主旋律商业大片——《万里归途》。

电影很精彩,能让走进电影院的观众在近距离感受这段故事时数度哽咽,张译的演绎精彩万分,甚至被不少影评人认为他可以凭借《万里归途》中“宗大伟”一角扫荡各大颁奖典礼,也正是因为演员给力、剧情跌宕起伏,才让这部《万里归途》上映四天后实现了票房逆跌。

而电影拍摄过程中的幕后故事,远比电影还要精彩。

根据2011年2月,利比亚国内突然发生战乱,因为工作或者旅游而滞留在利比亚的中国人受到了生命威胁,为了能够保障同胞们的安全,中国政府当机立断,组织了这场足以载入史册的大规模撤侨行动。

而这就是《万里归途》的故事原型。

导演饶晓志再加上郭帆、王红卫两位监制,那可都是实打实的考据党,为了能够更加真实地还原2011年撤侨的画面,他们一头扎进资料库里,查阅了数不清的撤侨资料和相关纪录片,就为了能够真实的还原整个撤侨过程中的每一个值得记录的小细节。

并在还原真实的架构上进行艺术创作,让整个电影的起承转合既有事实依据,又兼具可看性和艺术性,而这也为《万里归途》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一次又一次迅速又利落的撤侨行动中,总是少不了“西装战士”外交官的身影,他们身上所担负的不只有国与国之间的友谊与和平,在遇到暴乱和战争时更是一把倾覆在同胞头上的保护伞,想尽一切办法带领滞留在战区的同胞回家。

在观看《万里归途》的时候,很多观众都会被张译饰演的宗大伟所感动,他本不在这次的撤侨行动中,但因为同事身死,他主动扛起了责任,带领被困在另一个地方的一百多人徒步穿越战区,艰难求生。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张译读剧本、查资料、写人物小传,一字一句学习阿拉伯语,在看电影的时候,无数次被宗大伟坚毅的眼神打动,尤其是大段大段流畅的阿拉伯语台词,明明听不懂,但观众就是能够清楚的感知到角色为了带领所有人撤离按下焦躁反复争取的那种压力。

可以说,“宗大伟”这个人设除了最初的剧本之外,是张译和导演饶晓志一起慢慢“磨”出来的,也是张译在和剧组请来的外交官执导多次交谈和讨论之后慢慢丰满起来的。

除了角色的信念感和故事的真实感,想要把观众瞬间拉入那个正在经历暴乱的努比亚,整个剧组还在置景下了大功夫。

因为《万里归途》改编自真实撤侨事件,所以导演非常追求故事的“纪实感”,也就是说电影必须尽可能的还原战争场面和撤侨大部队的徒步路线。于是饶晓志大手一挥,要求整个剧组不仅要在国内1:1搭建出一个正在经历暴乱的异国城市,还要努力拉出一条穿越沙漠和戈壁、途径矿山与红湖的徒步撤离路线。

搭景之难,难于上青天。

不得不说,饶晓志不愧是让业内谈之色变的细节控,《万里归途》在开拍前的半年时间内,整个团队都在全国各地奔波勘景,最后面不改色的完成了导演对于场地的所有要求,从异域风情感十足的街道建筑,到路边写满阿拉伯语的标牌,再到阿拉伯特有的糖果零食,保证镜头里出现的每一个细节都能让观众有代入感。

如果实在找不到符合要求的场景,那就自己造一个出来。

在整个100天的拍摄过程中,所有人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都在和剧组一起死命抠细节,于是才有了上映时格外震撼的“莱普帝斯机场”、炮火纷飞中残存的“沙瓦集市”等等。

而“撤侨同胞10人组”更是提前进组之后就开始感受剧情中最重要的部分——“徒步”,然后将自己的感受如实的反馈给导演,比如走多远开始会体力不支、负重之后喘息程度会不会有所改变……

可以说电影中最终呈现出来的角色形象,都是在演员和导演的共同努力下一点一点地从骨架长出丰满的血肉,然后再用最真实的反应去还原这场关于撤侨的故事,而这也是《万里归途》让观众赞不绝口的根本原因。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