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25条”是否真正支持民营经济,关键在于企业是否能感受到改变

握手道别
阅读

“金融25条”是否真正支持民营经济,关键在于企业是否能感受到改变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全国工商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以下简称“金融25条”),提出支持民营经济的25条具体举措,在金融领域,落实4个月前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

事实上,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在早前就已露端倪。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的联合会议,首提针对民营房企的支持政策,明确“三个不低于”:各家银行自身房地产贷款增速不低于银行业平均房地产贷款增速,对非国有房企对公贷款增速不低于本行房地产增速,对非国有房企个人按揭增速不低于本行按揭增速。

总体来说,“金融25条”的出台释放出市场友好的积极信号。但部分举措体现政策对市场的直接干预,或对重点领域民企差别化对待,存在潜在风险和预期外效应。在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支持方面,还有拓展空间。

2023年1月1日,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的一家纺织企业,纺纱生产线上的女工正在忙碌。IC photo 资料图

直接干预存潜在风险

“金融25条”开宗明义,“引导金融机构树立‘一视同仁’理念,持续加强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其中的“一视同仁”指向了民营企业长久以来存在的受歧视和不平等对待问题。9月,《学习时报》发文指出: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隐性壁垒’存在于市场准入、市场竞争、政商关系等问题领域,并以民企和国企在贷款中面临的不同待遇示例“隐性壁垒”的存在。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在对民企调研中了解到,近年民企的信用环境从“宽信用”转向“紧信用”,大部分民企无法公开在二级市场发债。在银行借贷方面,一些原本发展态势向好的大型民企也遭遇经营低谷,急需金融支持,但银行却无法“帮助渡过难关”。融资难,融资成本高,是民企与国企不同的境遇。受访企业认为监管强调坏账率与风险,导致银行谨慎。

“金融25条”中第1条对此做出了回应,并提出解决方案:“提高服务民营企业相关业务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逐步提升民营企业贷款占比”,且“合理提高民营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这一举措将症结归于金融机构及其监管考核体系,体现对民营企业的体恤和支持。

但改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民企贷款考核占比和不良贷款率,是行政对金融监管和服务的直接干预,除了缓解民营融资难,还会带来更多系统性效应,例如金融机构自身的经营风险等。

此外,民企提到的“融资难”,由近年经济和市场环境紧张下的经营恶化、风险增加所致,大部分是市场原因,而非民企或国企的简单“身份”歧视。

一位金融机构人士告诉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该银行的坏账主体多为民企。民企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信用较弱、风险较高。市场主体在疫情后恢复艰难,确实应考虑纾困,但纾困责任是否全由金融机构以这种方式承担,值得商榷。纾困与具更深层结构性原因的民企歧视问题,亦不可混为一谈。

跨境投资稳定性须保障

目前,“出海”已成为许多民营企业的新选择,国际化也是企业壮大的重要方向。“金融25条”在第四部分专章提出,加大外汇便利化政策和服务供给,通过提升经常项目收支便利化水平、完善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政策、优化跨境金融外汇特色服务,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引进来”。

澎湃研究所调研发现,民企在跨境投融资方面存在投资资金出境难问题。如某生物医药企业拟在境外开设实验室,并推广品牌和技术交流。但企业2022年中提出的境外投资备案(ODI)申请获批用时七八个月,远超预估时间和同行经验,企业战略因此受到影响。企业表示,备案时间长,且不确定性大。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应给予此类流程明确的预期和指引,及可替代方案建议,不仅保障“便利”,还应提高政策的“稳定可预期性”。

重点倾斜政策或不利广大非重点行业

“金融25条”第1、6、12条等明确提出,融资政策向“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领域民营企业”倾斜,“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支持更多社会资本投向重点产业、关键领域民营企业”。这意味着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并非对民企的普惠性支持,而会体现出差异性。

近年,不同类型的民企在政策待遇上的差异、分化已非常显著。与传统制造、服务类企业不同,与国家战略相关的企业更易获得政策关注和支持。这类政策原是对市场逻辑的补充,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政策导向声量增大与市场力量式微相叠加,会放大不同民企之间的待遇差异,并对非重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一家成立十数年,员工千人以上的信息技术类民企,在这两年遭遇境外资本撤离,境内资本无人问津的融资困境。该民企希望获得境内资本投资,但境内资本大多为国有基金,并“不大投”非政策支持的、非战略性产业,对民企也保持谨慎。

近来,国家已出台多项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除了7月中央发布的《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还包括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等提出的支持民营经济的举措等。民营企业也纷纷表示,好政策需要让企业在实际运营中“切身感受到”或“真正能用”。他们认为,当前针对民企的营商政策仍待具化、落实。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大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