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学生都有平等机会与先贤对话:通过阅读缩小与大城市学校的差距

じ☆ve紫流星
阅读

每个学生都有平等机会与先贤对话:通过阅读缩小与大城市学校的差距

王永彪把“书”注入了孩子的脊柱里,伴随着逐渐长高的个头,“读书”也在他们身上不断生长……

王永彪,吉林省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党支部书记、 校长,吉林省第四批杰出校长培养对象,吉林省校(园)长培训师资库专家,吉林省师德标兵,中国教育报2021年度推动读书人物

》来源 中国教师报

》本报见习记者 万景达

深秋的长白山,森林像大海一样不见边际,公路劈开林海,江水淙淙声中,一座边境小城赫然出现在面前——吉林省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这座晚上7点便归于静寂的县城,当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口危机——从高峰时期的8万人掉到了现在的“不足两万常住人口”。部分居民为生计走向远方,他们的孩子只能无奈地面对失落之痛……

静谧的夜色里,记者在当地的高中分校见到了学生。

“人,总是要靠一些长久的念想活着。”16岁的马浩郡若有所思,他喜欢读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认为这“反映了人在世界上生活的一种处境”。

华筝的父母在外打工,一年才回来一次。16岁的女孩生活单调,除了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外就是读书,在这样一个距离火车站都要3个半小时车程的县城,她外出的机会不多,但读书“可以让我感受到不同人的命运,体味不一样的生活”。

高二的薛晴予喜欢余华、莫言、史铁生,“比起他们,我的磨难是不足挂齿的”,她以自己的名字作比:“读书像晴天的太阳一样给予我成长的力量。”

“我最喜欢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孩子们共同的引路人、长白一中校长王永彪告诉记者。

他说,你做未知但正确的事情,有的人不理解你,但坚持做下去,总会有所收获,最终被认可。

从某种意义上说,王永彪把“书”注入了孩子的脊柱里,伴随着逐渐长高的个头,“读书”也在他们身上不断生长……

灵魂与贤者相遇

他嗓音浑厚,身体笔挺,脸上挂着自信的笑容,宽阔的额头上头发灰白,但步伐坚定、有力,慢吞吞的人是追不上的——这是王永彪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他办公室的桌子上、柜子里、塑料凳上,到处都是书。“这是《微观经济学》,这是《鲁迅全集》……”今年“十一”,他从书友那里一下子买了71本旧书,家里的藏书近5000册。

“我周末几乎不出门,放长假更是好机会,我会读一些大部头的书。”谈及读书,他乐在其中。“人是有磁场的,书籍把大家吸引到一起,我们从灵魂的角度与贤者相遇。”这是他独特的生命体验。除了读书,他还热爱写作,多年来笔耕不辍,至今已有100余万字的纸质日记和500余万字的电子文本。

长白县教育局副局长宋振强口中的这位身兼县作协主席的“大才子”出生在一个仅有十几户的屯子里,乡亲们大部分是文盲,王永彪的父母也不例外。贫穷的父亲为了家庭干过不少行当,但大多半途而废,这让小时候的他感到“做事情一定要扎扎实实”。虽然成绩优异,迫于生计和家庭压力,他选择了读中师,师范几年因集邮荒废了学业,但并未妨碍他1990年分配到长白县金华乡中学教语文。

“我刚上班时隔三岔五写别字,学生多次给指正,这让我无地自容。下决心弥补欠下的账。”他用微薄的工资买书,业余时间分秒必争。他自2006年起每天写日记;从2015年起写电子文本,近7年间每天都要写1500字。邻居不理解,笑着对他说:“你得会生活,不能老是圈在家里。”感受到阅读魅力的他笑而不语。

有了积累,他开始投稿,第一篇“豆腐块”在《长白山日报》发表了,他的大名随后成了《吉林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刊物的常客。同时,他的业务水平也与日俱增。2007年,他被评为省第八届语文教学新秀,2018年、2022年先后被遴选为省第三批专家型校长培养对象、第四批杰出校长培养对象。

一个坐落在图书馆里的校园

“做一个行走在校园里的歌者。”王永彪在当年金华学校的校刊封面上写道。

自长白县城沿鸭绿江向西驾车30分钟,山林掩映中的金华学校静谧而美丽,这是他奋斗了26年的地方,抚摸着学生留下的已发黄的“悦读夹”,过往与现实让他百感交集……

金华学校不少孩子从未走出大山,外面的世界于他们像谜一般。2009年,王永彪竞聘成为校长,深受读书恩惠的他觉得阅读可以让孩子“从内心世界生出翅膀”,读书还“可以促成心灵的救赎”,“校长有任期限制,我总要离开这里,要为孩子们留下点什么。”月亮抑或六便士,真正做事谈何容易?

学校资金短缺,家长认为孩子有课上就行,学生鲜有阅读的习惯,个别教师有怠惰情绪,觉得读书“耽误时间,还无益于成绩”。

王永彪发现“孩子不是不喜欢读书,而是没有人引导”。

他从教师入手,首先提出教师“大练五功”:阅读功、写字功、写作功、演讲功、实践功。大家定期举办读书会,交流读书体会,坚持写作。那几年新进的特岗教师在他的带领下均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白山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看得见的成绩让大家对这位爱书如命的校长逐渐信服起来。

有了教师做坚强的贯彻者,2013年王永彪正式开始建设“悦读校园”。为什么是“悦读”而非“阅读”呢?“悦读是内心主动、真心接纳,而不是被逼的。”这是他最终的目的。

平日里锁进图书馆的书一下子被“解放”出来,放到外面的公共区域。学校的图书管理员不愿意,担心书会丢了,而王永彪说“丢了就丢了,学生拿书肯定是喜欢读,丢有丢的价值”。

2015年6月18日,王永彪写下《金华学校关于建设“一个坐落在图书馆里的悦读校园”的募书告白》。情真意切的告白让来自全国各地的上万册爱心图书摆满了这所边境乡村学校的角角落落。一位来自上海、微信名为小轩窗的网友捐献了59本《世界著名儿童文学作品选》,这是他们收到的第一套外界捐书;包括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在内的教育界知名人士也为他们捐赠图书。

学生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书,流光溢彩的文字跨越白山黑水,将他们与纽约、巴黎、上海、北京等地连接起来。

“我可以在学校任何地方看到书,随时随地可以读。”当下在高二就读的学生史振炜记忆犹新。

为了推进悦读,学校做到了“三保障”:时间保障,学生每天午休后雷打不动读书30分钟,依次交流读书所得;展示保障,班级门口的悦读推进板记录学生的读书进展,学校定期组织举行读书交流、演讲、写作等比赛;评价保障,评选优秀悦读教师、优秀悦读少年,悦读成效显著的班级门口外贴上“悦读班级”门牌。

教师杜宏伟指导孩子做读书笔记

王永彪还和同事开发了悦读夹,每个学期每人至少读三、五本书,从小学一年级到九年级,每个学期一个悦读夹。“这些悦读夹记录学生的阅读史,我们所读的不但影响当下的生活,也决定未来的走向。”

他还鼓励孩子和家长共读,组织评选最美阅读家庭,建议家长“有条件的设置书柜,条件不允许的至少找一个纸箱放孩子的书。学校有书香,家里也应该有阅读氛围”。

他们不仅读文字书,还“读大自然”。学校的后山顶有一块平地,每当天气好的时候,王永彪就会和同事带学生花两个小时爬上去,和孩子共享法布尔痴迷的昆虫世界,观赏色彩斑斓的植被……

为了读人文,他找来一辆面包车,分批次载着学生去县城档案馆、民俗村,看他们在村子里触摸不到的文化。

王永彪至今记着一个叫玲玲的女生似乎比其他孩子慢一些,可玲玲十分喜欢读书。她写完作业总是喜欢和大家分享当晚读的故事,虽然不是很流畅,但没有一个孩子嫌弃她。悦读温润了孩子的心灵。

解放自己的心灵

2017年初,王永彪调到长白一中主持学校工作。学校班子会上,他对大家说自己是怀着使命来的,“长白一中将来要变成一所读书的学校,希望由此带来生命的蜕变”。他让同事买来《打造四D卓越团队》《魔鬼数学》《怎样教古文》等书籍分别推荐给班子成员、数学教师、语文教师……

地理教师孙丽红2018年到长白一中工作,刚来便参与了定期举办的读书交流,“氛围非常好,我分享的是《地球科学概论》,之前是自己读,现在大家分享,一群人做这件事有力”。王永彪认为,在偏远的地方教师不仅要读专业书籍、读课程标准,还要读各种各样的“杂书”。现在的孙丽红博览群书,说“这对教学很有帮助”。

2017年暑假,政府投资维修学校校舍,学校迎来了建设“悦读书苑”的契机。不到一个月时间,教学楼主体墙上的“悦读书苑”光彩夺目,一楼正厅的字母书架“Enjoy reading”令人流连,堆放杂物的库房被改造成宽敞明亮的悦读空间,楼道空旷处也安置了书架……最美藏书家庭评选、阅读墙等措施也到了一中的校园。和金华一样,“你可以在学校的任何地方见到书,读到书”。

悦读氛围初见成效,王永彪便开启更加深入的“悦读课程”。他和学生一起啃读《论语》《孟子》等经典,《如何阅读一本书》《深阅读》等也带着学生读过。老师们笑谈:“谁都抢不走校长每周一节的‘悦读’课。”

林霞是另一位悦读课教师,作为在长白一中任教几十年的老教师,她感到“王校长来后学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充分地沐浴在读书的氛围里,学生的精神状态都在往上走”。上课时,她明显感觉到学生的阅读量大增,阅读面也广了,甚至有人读《资治通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相比于乡村学校,王永彪在长白一中更加注重阅读的专业性。学校抓住契机于2018年引入语文主题丛书,师生得以在大悦读的路上阔步向前。

2019年起,学校教务处主任杨美华读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主编的《怎样听评课》后,将观察量表引入英语组和历史组运行;根据佐藤学的《晨间日记》,全校开启晨间日记写作,学生走上了“行与省”的理性道路……自此,学校走向了实践悦读。

部分家长起先不理解王永彪带动读“闲书”的行为,但随着孩子各科成绩的提升,学校多次被评为白山市教学工作先进集体,他们理解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

“这些年的中考各科试卷对阅读的速度和准确性要求很高,对问题的理解都要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语文教师杜宏伟说,他自创了“三读四感”法,根据学生阅读的阶段性特点循序渐进、引导思考,学生思想变化的过程反映在他们的读书笔记上。

2022年中考,杜宏伟执教班级语文学科及格率达到100%,语文平均分达到92.7分,位列全市前茅。“我们办的是务实的教育,要让家长看到实实在在的成绩。”杜宏伟说。

看过的书,会长成骨头和肉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这是毛姆的话。

吴野就读于长白一中八年级,父亲常年在外地打工的他读过余华的《第七天》,“我对生与死有了新的理解,有些问题以前不敢面对,但我现在毫不畏惧”。

心理教师张金兰告诉记者,一些孩子的原生家庭十分不幸。一个12岁的女孩,母亲常年在外打工,一年不给她打一次电话,父亲和奶奶只关心两个弟弟,女孩困窘不堪;还有一个学生总是紧张,她的父母离异,她说自己很孤独、压抑……在书的世界里,这些孩子获得了心灵的慰藉。

读书是“人生最安全的港湾”,王永彪认为“喜欢读书的孩子以后不一定有经天纬地之举,但起码可以坦荡荡”。这是他朴素的底线伦理,“每个学生都能公平地与先贤沟通,阅读是拉近我们与大城市学校差距的最佳路径”。

一个14岁的朝鲜族女生告诉记者,她读过很多遍《红楼梦》,作家是她现在的理想职业。“现实中,我暂时很难从这里走出去,但读书是我的翅膀。”

七年级学生吴彦欣每当觉得困惑或难过时,总能在书中找到答案。“我们看过的书,会长成我们的骨头和肉,成为我们的一部分,伴随着我们一起成长。”她说。

王永彪曾经工作26年的金华学校如今冷冷清清,九个年级一共47名学生,最多的一个班才十几个,新招的一年级只有三个学生。当年苦心经营的悦读改革没有因为物质条件的不足而停滞,如今却在人口缩减的洪流下荒废了。他一遍遍地翻着当年学生的悦读夹、校办杂志和照片,紧蹙的眉头藏不住他的不甘。

这是一个梦,也是一个方向

鸭绿江畔,两岸风景映入眼帘,王永彪突然想到了什么:“我们这样的边境县不同于其他地方,孩子们未来还有守边的任务。”

在手机电脑泛滥的今天,短视频大行其道,电子信息的碎片化浏览无疑比坐下读书更有吸引力。王永彪对此并不否认,但他希望做到的是“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习惯,并让他们带走这种习惯,这会让他们受益终身”。

面对未来,他十分平静,虽然受制于现实情况,他承认“实践和构想有差距”,但他相信渐进的改变,相信读书的永恒价值,只要用合适的方式继续往前走,“终会开花结果”。

今年3月28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通知,要求各地各校要因地因校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要面向农村中小学生,实施“我的书屋·我的梦”读书行动……同时强调各级各类学校要将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鼓励学校开设阅读课。

这与多年来王永彪一直实践的悦读理念不谋而合,而其中的酸甜苦辣,除了他还有多少人知晓?

时间回到2015年8月19日凌晨,满怀激情的王永彪写下了对理想校园的憧憬。学校是“书的海洋,每个角落都会找到精美的书籍:它们或安放在小小的书柜里,或存放在高高的树丫上,或藏在鸟儿废弃的巢穴里……触手即书,学生不自觉地走进先贤的世界,与大师对唔,与自我对话”。

“校园里弥散着民主平等的清香,没有教师的专制,也没有孩子的抵抗……孩子、家长和教师一起,共同体验幸福、见证美丽。”

“这是一个梦,也是一个方向。”王永彪这样展望。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白衣

广告业务请联系

010-82296739(刘老师)

010-82296727(韩老师)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