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博:在这本书里,皇帝是背景板

我一向都在丶
阅读

唐博:在这本书里,皇帝是背景板

原标题:唐博:在这本书里,皇帝是背景板

“算起来,我麾下有岳飞、韩世忠这样的忠臣良将,有秦桧、张浚这样的‘知名’宰相,有辛弃疾、陆游这样的文学巨匠,也有李清照、柔福帝姬这样的女性角色。我还跟金兀术、完颜亮交过手……”这是央视《百家讲坛》首位80后主讲人唐博替宋高宗诉说的他的时代。

宋高宗时代最不缺的就是大人物,还有他们的精彩故事。唐博新作《宋高宗时代的大人物》近日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书里,宋高宗当起配角,大人物们轮番当主角,皇后、养子、文官、武将、词人、敌国首领等有代表性人物的故事一一登场。

唐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著名历史学家戴逸关门弟子。他以《宋史》《金史》《续资治通鉴》《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大量传世文献为依托,对宋代历史进行爬梳和解读,通过生动、接地气的故事再现历史,把枯燥的文本变得可读易懂,让历史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宋高宗时代的大人物》一书描述了宋高宗时代官场、战场、情场里的16个大人物的故事,穿插以宋代制度、典故、诗词,进而以个人命运关照时代,勾画出一幅宋高宗时代与众不同的社会画卷。书中的大人物有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符号的岳飞,有“女文青”的巅峰李清照,有两宋留存词作最多的辛弃疾,有历史上唯一的金婚皇后,有皇帝身边的“减震器”秦桧,有质问秦桧“莫须有”何以服天下的韩世忠,有一度把赵构追到海上的金兀术……在这本书里,能深入人心的历史,往往都是通过个体生命展现出来的。在书中作者唐博从人性和人心出发,观照历史人物做出的命运抉择、进退取舍、挣扎彷徨,以轻松好读的故事写法,还原历史背后的丰富细节,以鲜活的语言节奏带出叙事的情感温度,让历史人物变得可触、可感,让一个个名字变得丰满。

新作出版之际,唐博接受媒体采访,他说:“我不写皇帝,只写‘臣民’,因为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他们的时代,都是臣民比皇帝更优秀的时代,都是能够涌现出大人物的时代。”

想写“宋代三部曲”写臣民比皇帝更优秀的时代

山西晚报:在这本《宋高宗时代的大人物》之前,您的《宋仁宗时代的大人物》也很受欢迎,您为什么选择了这样的书写角度?

唐博:近年来,“宋史热”成了历史类出版的现象级事件。市面上的宋史读物,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以皇帝为核心的人物传记,主要是讲皇帝自己,以及皇帝所处的时代,捎带手把涉及到的政治人物点一点。这是中国人写史传统的延续,比如吴钩老师的《宋仁宗:共治天下》、赵冬梅老师的《大宋之变:10631086》。二是关注具体事件,将其作为切口,讲述事件前因后果所涉及的时代图景,比如郭建龙老师的《汴京之围》。三是关注社会生活,跳脱政治,只谈风月,关注宋人的衣食住行、生活状态,事实上也在跟今人作对比。比如马骅老师的《假装生活在宋朝:京都汴梁等地生活指南》。三种类型各具特色,想要超越都不容易。

我的“大人物”系列就索性换了个写法。

山西晚报:让皇帝不再当主角。

唐博:对。首先,皇帝不再是核心,而是背景板。皇帝的故事,只以回忆录、自述的形式,用第一人称讲出来,既是前言、总纲,又是吸引读者读下去的钥匙。“大人物”的核心,就是大人物本身。换句话说,我不写皇帝,只写“臣民”,因为历史是人民书写的。

其二,“大人物”范围很广泛。不光有政治人物,还有词人、发明家、工匠,乃至看似“小人物”,实则对政局有很大影响的人物,比如宦官、宫女、公主,等等。不光是宋朝的人物,还有西夏、辽国、金国等对手政权的人物。即便是政治人物里,不光有忠臣良将,也有反叛者、起义军将领等等。只要影响大,都算大人物,毕竟历史不只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史。

其三,每个“大人物”,都以诗词引入,在讲到某个名词、专题时,做点科普介绍,使读者在与“大人物”们时空对话的同时,领略宋代诗词的独特魅力,熟悉宋代的典章制度、历史典故、社会习俗等等。保不齐,其中的某段阐释、某篇诗词,就会出现在某年的高考试题里。毕竟,宋代的文化造诣冠绝历代。

我有个设想,要写最有代表性的三个皇帝时期的“大人物”,作为“三部曲”。如今,宋仁宗、宋高宗相继登场,只有宋理宗还在构思。期盼它早日问世。

山西晚报:为什么是这三个皇帝?他们的代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唐博:能称之为“宋代三部曲”,至少应该具备三个特征:一是能够代表宋朝的形象和定位,二是有足够的“料”值得写、值得读,三是每部都要有足够的时间跨度和有影响力的人物、事件。比来比去,宋仁宗、宋高宗、宋理宗入选了。他们仨,在宋朝在位时间最长,实际执政时间加起来142年,相当于两宋320年的40%。

宋仁宗因电视剧《清平乐》而大热。这个时代,有狸猫换太子的悬案,有北宋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场面,有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的现状,有变法图强的尝试,有科技发明的创举。足以成为北宋中叶社会风貌的集中呈现。

宋高宗在电影《满江红》里只见于台词,而未露真身。这个时代,有岳母刺字的谜团,有两宋交替、社会动荡的场面,既有抗金斗争,又有宫廷内讧,更有作为皇帝的难言之隐,但不管怎样,宋朝“中兴”了,免于死亡。这些足以成为两宋之际社会风貌的集中呈现。

宋理宗是人们鲜少关注的皇帝。在南宋立国一百年后登台亮相。他当过权臣的傀儡,隐忍十年之久;他曾积极振作,推行新政,以“端平入洛”创造了南宋疆域的历史之最;在军事失利、新政失败之后,他逐渐躺平,任凭风吹雨打,把南宋带入了浑浑噩噩的险境。这个时代,见证了南宋衰亡的历史进程。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时代,都是臣民比皇帝更优秀的时代,都是能够涌现出大人物的时代。

山西晚报:这样的时代对当下的观照是什么?

唐博:三位皇帝的各自时代,呈现了三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状态,分别代表了宋朝发展曲线中上升、转折、下滑的三种态势。连在一起,便是对一个以文著称的王朝兴盛衰亡问题的探讨,无论是对公司的创业和治理,还是对官场、职场、情场,都足以引发深邃思考、引为镜鉴。

宋高宗赵构更像是一个无助的明白人

山西晚报:《宋高宗时代大人物》这本书里哪位人物是你写来最有感触的?

唐博:除了宋高宗赵构之外,一共写了16个人,着墨最多的、最有感触的,还是岳飞。

《中兴四将图》中的岳飞,面大而方,广额疏眉,目圆鼻尖,脸颊丰满,眉宇间满是自信,甚至有将军肚,业内认为这是还原度最高的一幅岳飞画像。毋庸置疑,岳飞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他的事迹和品质值得后人敬仰,他的治军理念和作战方法值得认真总结,就连他的两首《满江红》也值得考证和回味。然而,“中兴四将”在抗金斗争中各有建树,为什么只有岳飞惨遭冤杀?宋高宗赵构和秦桧,对岳飞究竟持怎样的看法呢?究竟是谁力主除去岳飞呢?

我们固然应当唾弃赵构自毁长城、秦桧陷害忠良的行为,但身处官僚政治环境里的岳飞,难道就是毫无责任的“完人”吗?就岳飞本人而言,是什么样的主客观原因,导致了他的悲剧性结局。这是我写作岳飞时一直在思考的。

山西晚报:那您是怎样解读的?

唐博:我的理解,理由出自四方面:一是由于皇储传承和收编淮西军等问题的不愉快,使宋高宗对岳飞的信任度下降;二是在宋金对峙态势基本定型后,受“祖宗之法”影响,宋高宗对军头跋扈的恐惧感上升,急于收兵权,重塑“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局面;三是宋高宗推行的土地改革,冲击了部分军政高官的既得利益,而这项改革的最初试点,则是岳飞在襄阳推行的,因而岳飞成了既得利益者的眼中钉;四是宋高宗深知自身实力不足以支撑旷日持久的北伐战争,急于与金国议和,而岳飞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给议和制造了障碍。

岳飞是忠勇的,直来直去,不拐弯抹角。这样的人,是可以交心的;这样的品格,是应当提倡的。然而,在尔虞我诈的官场、职场,这样的人往往是吃亏的,甚至得罪人的。这大概也是历史的悖论。

我们尊崇岳飞,纪念岳飞,是要传承他的高尚德行,学习他的严明纪律,仰慕他的英雄精神,这也是他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山西晚报:宋高宗在历史上是一位差评颇多的皇帝,您怎么看待宋高宗?

唐博:宋高宗赵构是个有争议的皇帝。

论寿命,他能排进中国皇帝的前五名;论实际执政时间,他和乾隆几乎并驾齐驱。南宋一百五十三年的历史,他经历和见证了前六十年。他是南宋诸多政治体制的开山鼻祖。

赵构是有政治污点的。一路逃命、对金求和、冤杀岳飞、重用秦桧,都被世人指摘。尤其是重用秦桧,开启了南宋权相政治的序幕,对南宋王朝政治生态有着很深的负面影响。

赵构又是有政治建树的。他的苟活,避免了宋朝在靖康之变后的全面崩溃,在南方重建了赵宋王朝的统治。南宋王朝历史定位的最突出特征,就是南方的经济文化完成了对北方的全面超越。因此,今日中国的产业格局,离不开赵构的“贡献”。

赵构风评不好,但站在他的立场上,似乎情有可原。他经历过金人的追杀,一度逃到海上;他经历过禁军哗变,一度当了人质;他经历过丧子之痛,生育能力归零,只能忍痛割爱,把辛苦保住的江山传给养子。这些特殊经历,造就了他的怪诞性格:偏执、自卑、恐惧。

从某种意义上,这压根就不是开国之君、中兴之主该有的形象气质。

山西晚报:您怎么评价宋高宗这个时代?

唐博:宋高宗时代,分成前十五年和后二十年两个阶段。前十五年,赵构忙着跟金人打仗,直至第二次绍兴和议达成,稳住了他的皇位的半壁江山。后二十年,赵构坐享偏安江南的“岁月静好”,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成长,政权和财政状况从“濒临崩溃”到“活了过来”,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大落大起。

宋高宗时代,正是残酷的宋金斗争环境,孕育出一大批军事将领、爱国文人,事实上冲破了“重文轻武”的祖宗之法束缚,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烙印。即便是敌方,也是高手不断,你方唱罢我登场。

宋高宗不是昏君,他亲手挑选的养子赵眘,是南宋最有政治作为的皇帝,也是带头为岳飞平反的皇帝。相比之下,宋高宗赵构更像是一个无助的明白人。虽然心如明镜,却深受掣肘,顾虑重重,只能安静且庸俗,直至退出历史舞台。

渴望通过书抛砖引玉与读者朋友们深入探讨

山西晚报:看到《宋高宗时代的大人物》,就会想到年初的电影《满江红》,想到岳飞,您怎么看一本书和一部电影对了解一段历史的作用?

唐博:电影是以声光电融为一体的方式,动态呈现一个故事、一群人物、一种社会风貌,甚至是还原一段历史记忆,而书本只是静态呈现。因此,相对于书本,电影给予的呈现更容易吸引眼球,能给更多的人留下深刻印象。人们因电影而进入历史、感知历史、对某段历史感兴趣。这是电影为历史学的科普做出的贡献。简而言之,电影将许多人引入了历史学殿堂。

不过,电影终究只是电影,它是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允许虚构甚至戏说。甚至,如果没有这些文学化的“添油加醋”乃至“架空”“编造”,电影的人物和情节设计就会索然寡味。这就意味着,电影并非学历史的标杆,不能简单把电影里的情节当作历史真相。

山西晚报:书和电影的作用不一样?

唐博:严肃的历史书分三种:历史文献、学术著作、科普读物。它们的共同点是贴近历史真相,尽管历史文献也有伪造的,学术著作也有写错的,科普读物也有讲偏的。但历史文献纷繁芜杂、卷帙浩繁,学术著作文字晦涩、钻专艰深,都是小众读物。相比之下只有科普读物,在爬梳历史文献和汲取学术著作成果的基础上,有所考证、比对,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将生硬的历史真相娓娓道来,分享给更多读者,发挥历史学的资政和镜鉴作用。

山西晚报:《宋高宗时代的大人物》就属于科普读物?

唐博:是。但由于夹杂了对于南宋历史专业问题的阐释和考证,汲取前辈和同行的研究成果,从而又带有几分学术的严肃味。更重要的是,在人们长期以来的使用习惯中,书是知识传播的实体载体,看得见摸得着,比起移动互联网和电影电视剧,在文化传承方面的象征意义更突出。

21世纪已经进入第三个十年,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元,读书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对即时互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于通过书本来传承文化、传播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也渴望通过《宋高宗时代的大人物》这本书作为媒介和桥梁,抛砖引玉,就南宋历史文化的诸多话题,能与读者朋友们进行深入探讨。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