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一句话,学生一辈子

橙色少年
阅读

老师一句话,学生一辈子

原标题:老师一句话,学生一辈子

题图:莫砺锋教授(右)与他的导师程千帆先生

老师们或者故去了,

或者垂垂老矣,

连学生们也大多年逾花甲。

可是在学生心目中,

老师们的一句话,

就是一辈子指引自己的航灯。

所为薪火相传、弦歌不辍,

意义或许就在于此。

老师一句话,学生一辈子

来源 | 凤凰出版社

“每年至少工作三百六十天,每天至少工作十二小时”,这是任中敏先生对我说的话。

老师:任中敏,著名词曲学家、戏曲学家、唐代音乐文艺研究的一代宗师、扬州师范学院教授,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

学生:王小盾,72岁,温州大学教授。

王小盾自述:

1983年2月26日,过完春节,我来到扬州师范学院,开始博士生生活。这一天是周六,晴天,农历正月十一。我在下午五时拜见任先生,奉命共进晚餐。我的学习日记便从这一天开始。日记本扉页上有任先生用墨笔题写的几行字:“两年始业,毕生奠基。小盾同学博士生进修日记。中敏题耑。一九八三年三月。”日记本中由我书写的文字则用红笔。这说明,我是应任先生的要求来记日记的。任先生喜欢红色,总是用红笔书写各种表警示的辞句。

任先生是用这种方式提示我:要抓紧时间,养成紧张读书的习惯。三年里,任先生对我提出好几项要求,第一项是“每年至少工作三百六十天,每天至少工作十二小时”;第二项是在两年之内写完论文,结束学业。我理解并接受了这些要求。因为他本人就是用小跑的步伐度过一生的,我必须适应他的生活节奏。

另外,他已经87岁了,生命留给他的时间并不确定,所以他有强烈的紧迫感。实际上,他让我每天早晨陪他散步,也出于这种紧迫感。他的本意是:每天给我一次鞭策,使我不至于成为宰予。

“在博士论文写作之前要读六本书”,这是程千帆先生对我说的话。

老师:程千帆,著名古代文史学家、古典文献学家,南京大学教授,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

学生:蒋寅,64岁,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蒋寅自述:

按我的兴趣,确实是很喜欢考据的。但程千帆先生不一样,程先生是比较重视理论的。他自己教过文学理论课,在老辈学者里面理论意识比较强,包括做研究的方法,包括对当代学术的关注。在我接触的老辈学者中,程先生是最具有现代学术意识和现代学者素质的。他对学生的外语要求很高,要求有国际视野,做学问要严谨规范,这在当时都是很超前的。

而且程先生对指导学生有一套想法。最早让他指导博士生的时候,他不敢接受,他说不知道博士生应该是什么样的,你们最好找一些论文给我看一看。后来就把港台的博士论文找给他看,他一看就说,哦,博士论文就是这样的,那么我可以指导。后来他关于培养博士生、研究生有一些讲话,在山东讲过一次,在其他大学也讲过。这些关于培养研究生的意见,后来教育部都是作为文件发给学校的。

程先生指导两个研究方向:一个是文献学,一个是唐宋诗学。他曾讲过,文献学专业不可以用古籍整理来做论文,不可以用标点一部书或注释一部书作为博士论文,一定要有个研究,古籍整理只能作为一个附录,这些后来都成为原则性的指导意见。

程先生指导学生的方法,他自己说就是两条腿走路。他早年和沈(祖棻)先生合出过一个论文集《古典诗歌论丛》,沈先生在后记就讲到,“千帆和我尝试要运用一种把考据学和批评学结合起来的方式”,后来大家将其归纳为文献学加文艺学。

程先生要求一个学生文献要好,理论也要好,这两方面都强,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文学研究者。他要求我们在博士论文写作之前要读六本书。根据将来做研究的方向,我和张宏生、曹虹三个人,每个人的书目都不一样。这些书读完,要各写一篇水平达到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论文。这相当于在写博士论文之前已经做了六篇文章,这对后来博士论文的写作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有了这六篇文章,后来写博士论文心里就比较有底,可以驾驭比较大一些的题目。直到现在,我也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相关链接: 一篇影响深远的本科毕业论文,化身千百纪念程千帆先生

“既然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可以回答的,那就给你留个功课”,这是阴法鲁先生对我说的话

老师:阴法鲁,著名古典文献学家,音乐史、舞蹈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学生:王景琳,66岁,加拿大政府外语学院教授。

学生自述:

论文答辩那天,阴先生是最后一个向我提问的老师。他先就论文涉及的内容提了几个问题,我都圆满地回答了。可他最后提出的一个问题却完全出乎我的预料,丝毫没有准备。他要我谈谈庄子与阴阳五行的关系。当时我一下子就愣在那里了。

为了回答阴先生的问题,我甚至迅速回想了一下当年上哲学系许抗生老师“庄子研究”课时,老师是否谈及这个问题。一定没有。现在,阴先生却在我论文答辩的关键时刻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应当如何回答?无论如何,我得说点什么啊!那一刻,我的大脑在急速旋转,把能够想到的材料迅速调集、组织起来,答辩室内一度出现了令人难堪的沉默。

就在我准备从对阴阳五行的理解扯开去时,导师褚斌杰先生来“救驾”了。他已经看出我一时无法对这个问题做出一个论说严密、论据充分、思路清晰的回答,便笑着对我说,这可是一个大题目,恐怕不是几句话能回答得了的。这样吧,庄子与阴阳五行的关系就算是阴先生交给你的一个新课题,以后你可以写本专著,至少也要写篇论文向阴先生请教,好吧?我当然连忙点头称是,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

阴先生也不再深究,还很体谅地说,我也是刚刚想到这个话题,不能算是论文答辩的问题吧,只是想开启一条思路。既然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可以回答的,那就给你留个功课。事后,我曾多次琢磨阴先生为什么会在答辩会上提出这个问题。我最终的理解是,他的真正用意就是要我把眼光放得更开阔一些,对庄子这样一个在中国文化各个领域都有着极大影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仅仅从文学的层面进行研究还远远不够,有很大的局限性,必须要能从多领域、多层面加以探讨,才能揭示出更深层的东西。这就要求庄子学者不但要研究庄子的文学观、哲学观、社会观,还要了解像阴阳五行这样一些中国基本哲学学说与庄子思想的关系。

相关链接: 夏晓虹 | 我的北大老师们

叫我看钱基博的《韩愈志》,研究还是要从各个学科入手,值得做的问题实在还有许多,这是卞孝萱先生最后对我说过的话

老师:卞孝萱, 著名古代文史学家、古典文献学家,南京大学教授。

作者:胡阿祥,60岁,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胡阿祥自述:

上午8:50出门,赶往鼓楼医院。9:50,给卞敏电话,称马上到,正在办出院手续。上楼,1号楼6楼1床,见到先生已经坐起,正准备动身,先生很高兴,说来得正好。于是我扶先生坐上他家里带来的推车,夫人拿着水果篮,卞敏、卞琰、卞华收拾东西,称随后打车回家。等电梯时,我看先生情绪颇好,乃与先生说起与清华会长通电话事,说起我写的韩愈足弱不能步与退之服硫黄文的主要观点、史料依据、推论方法,先生听了很是开心,说起刀圭服药为重要证据,而我另外立论,为韩愈洗了恶名,是重要的发现;下楼,选择可推车的路,往天津路靠近鼓楼的门推,一路仍在聊着,我说到医书中称体胖者易得足弱,先生叫我看钱基博的《韩愈志》,说韩文公是体胖而矮小的身材。到了门口,夫人去开车,先生对我说:“搞文学史的人,只懂文学,限制太多,比如退之服硫黄,争来争去,没有定论。还是要从各个学科入手,值得做的问题实在还有许多”——这竟然就是先生最后的遗言!呜呼!!!

相关链接: 怀念我们的父亲卞孝萱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成果已是汗牛充栋,如果你想拥有一席立足之地,那就必须扎扎实实地下功夫”,周勋初先生对我说的话。

老师:周勋初, 著名古代文史学家、古典文献学家,南京大学文科荣誉资深教授。

学生:余历雄,拉曼大学教授。

余历雄自述:

做学问必须注重文献,有了可靠的文献,学问才会做得扎实。

从事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目录学的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在不同的时代,同一种文献被目录学家著录在不同的类别,这就是学术观念的演变。甚至在同一时期,不同的目录学家对同一种文献也有不同的著录情况。我们作学术研究,必须对这些问题有准确的判断,如果判断不正确,结论也就可能会有问题了。

有些研究者喜欢在老问题里打转,或使用一些其名其妙的“新名词”、“新理论”来解释,这样实际上都无助于解决问题。有些研究者只有文学方面的知识,他们对相关课题的思想史背景、文化史背景或政治方面的背景所知甚少,甚至一无所知,这样的状况恐怕是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的。自古至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成果已是汗牛充栋,如果你想拥有一席立足之地,那就必须扎扎实实地下功夫,打通文史领域,“杀出一条血路来”。

相关链接: 《周勋初文集》新版,周老先生要”赠“书啦

THE 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梁漱溟文化思想|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周晓虹对话钱锁桥|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群学君对话舒国治|群学君对话叶兆言|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杜春媚对话郭海平|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谷岳:我的行走之旅|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周志文:人间的孔子|严晓星:漫谈金庸|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毕淑敏读者见面会|徐新对话刘成|谢宇教授系列演讲|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叶檀读者见面会|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袍哥》|《年羹尧之死》|《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旧影新说明孝陵》|《光与真的旅途》|《悲伤的力量》|《永远无法返乡的人》|《书事》|《情感教育》|《百年孤独》|《面具与乌托邦》|《传奇中的大唐》|《理解媒介》|《单向度的人》|《陪京首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诗经》|《霓虹灯外》|《植物塑造的人类史》|《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拉扯大的孩子》|《子夜》|《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骆驼祥子》|《朱雀》|《死水微澜》|《通往父亲之路》|《南京城市史》(新版)|《被困的治理》|《双面人》|《大名道中》|《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九王夺嫡》|《乡土中国》|《白鹿原》|《冯至文存》|《在城望乡》|《海阔天空》|《遗产的旅行》|《城堡》|《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了不起的盖茨比》|《南京城市现代化路径研究》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