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杂志的文学“在场”:给中国当代文学设立独具特色的评价体系

无节奏不成方圆
阅读

芙蓉杂志的文学“在场”:给中国当代文学设立独具特色的评价体系

原标题:芙蓉杂志的文学“在场”:给中国当代文学设立独具特色的评价体系

中国文学该如何“在场”?

文学沉默了吗?

时代的潮流将我们推到此刻,生活的微澜恒常,文学的手指,仍然滚烫,放在中国的心脏。

我们用文学凝视过去,深入当下,眺望未来,文学,让时间有了形状。

所以,我们仍然要谈“文学在场”,在文学现场,在人生现场,在生活现场。

湖南一直是中国文学的强势力量。《芙蓉》杂志,40余年来,坚守文学的现场,汇聚了中国最具活力和思考力的作家群,为一代代人发出声音。

5月20日,第一届芙蓉文学双年榜·芙蓉文学盛典将举行,是这本杂志对中国当代文学在场的又一次响亮的回应,为新时代的中国营造一个新的文学磁场。

时代在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

世界的不确定性在增加,人还可以诗意地栖居吗?可以。文学就是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通向诗意栖居的那张船票。

我们在文学中得到精神庇护。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芙蓉》杂志社社长陈新文理解新一代人在快速更叠的技术面前所呈现出来的不安、焦虑和惶恐,越是这样,他越觉得文学有存在的必要:“文学能够穿透技术的迷雾抵达真正价值的核心,也即抵达人性,这才是文学应该要做的。”

陈新文也不认为文学正处在低迷状态,即使网红、热搜的流量动辄十万加乃至更多,而纯文学的点击量少得可怜。陈新文拿某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为例,说其获奖前,六本书总共都没卖到5000册,但其价值远不是这5000册所能衡量的。

“文学的价值不是以当下的流量来计算的。”在陈新文看来,眼下的网红和热搜只是过眼的热闹,但文学作品的流量,计算周期非常长,是跨越时空累计的。陈新文认为,眼下再红的网红,其流量都抵不过李白、杜甫、苏东坡等文学上的巨星们。

所以,文学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存在,它没有那么热闹,安静却有力。这也是《芙蓉》杂志推出文学双年榜的原因,在新时代,我们更加需要文学。

湖南在场:与超载信息“正面对决”

文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它重塑和建构出新的认知和想象方向。

从 “不到潇湘岂有诗”,从沈从文、周立波在各自的时代独领风骚,再到上世纪80年代文学湘军的群星灿烂和本世纪初文学湘军五少将的崛起,湖南作家一直走在思想的潮头。

当人工智能引起网上一片焦虑的时候,陈新文注意到中国作家非常镇定,而他自己也和作家们一样不觉得人工智能能够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人的表达,其实有用的话很少,更多时候是在说废话、没有用的话,但这无用之用偏偏能表达人的情感。有一次,我听韩少功老师说过,他说妈妈给你打电话,就问你吃了没有、吃的什么,等等,这些废话,这是人工智能看起来是废话的话,没有意义,它并不明白大量的废话的堆砌,传递出的是一种情感。人类的这种语言生产,废话占了大部分,人工智能是很难理解的。”

对于当下大众热心于“吃瓜”“打卡”、刷各种视频的情况,湖南作家韩少功的方法是“正面对决”,他认为这是在信息的油腻、肥肿、重复、超载的当下,一种“绝处逢生”的方法:“我就放弃我的小说的某些原来的手段和某些虚构的优势。我开掘一口深井,营造一种真实感,正面对决各种信息的全面覆盖。”

同样的问题,湖南作家王跃文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年轻的文学创作者提了个建议:“把创作的时间轴拉得更长一点”。他认为作为一个有着文学追求且有着一定写作能力的作家,应该“既要踏踏实实地面对新时代,也要有超越性”。王跃文的新作《家山》便是他把创作的时间轴拉得更长一点的结果,这部作品,他酝酿了三十年,构思十年,真正进入创作还花了五年时间。

作家的慎重以待以及众多优秀作品的推出,让文学在各种大流量的挤压下大有悄然复苏迹象,北京开卷发布的“2022年图书零售市场年度报告”显示,虽然2022年图书零售市场较2021年同比下降了11.77%,但文学类码洋比重在增大,且文学原创占比也在增多。

“目前的文学处于什么状态,是复苏还是低迷,其实要把视线拉长,从更长更大的时间段来看。”陈新文说。

陈新文认为文学之所以恒在,是因为人的基因里就有文学表达的冲动和用文学宽慰心灵的需求,“不是说流量时代我们需要文学,而是人类一直需要文学。人心是相通的,而好的文学作品永远直通人心。我们的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好的文学作品,从《诗经》《离骚》《古诗十九首》等开始,这些作品,历久而弥新,是我们民族永远的精神财富。这些好作品里的大山大河、人物命运的辗转波折、人们的忠义良善……这些直通人心的东西,具有永恒的魅力。”

重建当下心灵的广度与包容度,反思人类的新坐标和新连接,寻找、发现中国人心灵的幽微之处,湖南作家从未缺席。

芙蓉杂志的文学“在场”:给中国当代文学设立独具特色的评价体系

文学其实是一种思想的形式。它是思想的交锋,也是理想的合声。

陈新文明白一个以出版文学图书为主的出版社和一本文学杂志所肩负的使命和担当。特别是被誉为“新时期中国文学的一片沃土”“湖湘文化名片”的《芙蓉》杂志,创刊43年来推出了众多文学新锐,培养了一代代“文学湘军”,聚拢了一大批国内一流作家。许多 “70后”“80后”“90”后作家,有不少直接就是从《芙蓉》杂志成长起来的,现在他们是中国文学的创作主力,《芙蓉》仍然是他们活跃的舞台。

通过第一届芙蓉文学双年榜的入围作品,《芙蓉》和湖南文艺出版社亮出了自己的文学取向和文学态度。

“我们设立芙蓉文学双年榜,是致力给中国当代文学设立一个独具特色的评价体系,我们要更大声地把我们的文学取向和文学态度告诉大家:关注现实。我们偏爱带有对现实的描摹和思考、思辨,同时带有深情的作品。”

陈新文认为这偏爱和屈原的精神内核是一脉相承的,“他有非常浪漫主义的一面,但他更多的是关注天下民生,他是有大情怀的,他用他的文学传达了对生命的关切,这是我们的传统”。

因为《芙蓉》杂志对深入中国文学现场的坚持,湖南的声音取得了广泛的关注和高度认可,中国作协主席团会议和青春诗会先后在湖南召开,湖南作家的作品和湖南出版的文学图书接连入选各种大奖。随着芙蓉文学双年榜的设立,湖南出版和湖南文学所具有的力量将得到更强有力的拓展和释放。

文章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刘建勇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