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神人之间(上)

花开半夏琉璃殇
阅读

泉州,神人之间(上)

原标题:泉州,神人之间(上)

“在这一来一往之间,泉州独特的城市气质便从此发芽:既是人间,也是仙乡;既是中国,亦是世界。”

一座南方的海港之城,千百年来,热闹有时,宁静有时,不变的是爱人敬神的传统、享受生活的姿态和拥抱世界的热情。它就是被13世纪的意大利商人所称颂的“光明之城”——泉州。

早在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认定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从汉朝起,商贾们便开启了从广东、广西沿海出发的海丝之路,远至南海、印度乃至更远。而正处于古代中国与海外“岛夷”之间的泉州的地理优势,也逐渐开始发挥作用。唐代时,泉州港便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东方大港,成了一个蕃客往来之地。到了北宋,宋廷致力于开拓东南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港迅速跻身全国港口“四强”,到了宋元时期,泉州已经发展为与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据记载,南宋时与泉州港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有31个,到了元代更是增加至98个国家和地区。

泉州老城里,这样的大门让人有深究的好奇心。澎湃新闻记者 钱成熙 图

瓷器和丝绸从这里运出,而进口的则是各类珍宝,从赏玩到香料,象牙、犀角、明珠、真珠、琉璃、乳香、熏香、玳瑁、龙脑、樟脑、胡椒……应有尽有。《宋史》和《宋会要辑稿》里说,从北宋·乾德元年(963年)至太平兴国二年(963—977年)14年间,平海军节度使、泉漳等州观察使陈洪进就向朝廷进贡各种名贵香料共计17万斤。其中仅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向朝廷进贡乳香一项就多达74000斤。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这里出发,一批又一批的海外商人也从这里踏上中国的土地,有的从此定居生根,也将宗教、美食、建筑……留在了这里。在这一来一往之间,泉州独特的城市气质便从此发芽:既是人间,也是仙乡;既是中国,亦是世界。

神明眷顾之处

有人说,泉州半城是人间烟火,半城是祭神的香火。那么,泉州哪儿香火最旺?当地朋友手一指:自然是涂门街上的关岳庙。

在关岳庙“拜拜”的背后,是泉州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澎湃新闻记者 钱成熙 图

关岳庙巨大的香炉几乎临街而立,缭绕的香烟让其后的三座大殿显得格外庄严。对于泉州人来说,来关岳庙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生活中的必须。除了上香,最重要的便是求签,从上学到婚姻,尤其是做生意,万事皆可求签。而对于外地来的游客而言,最神奇的是这里求签的方式,称为“掷筊”,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道教占卜方式,历史悠久,最早见著于宋代,今天在闽台道教庙宇盛行。

掷筊

所用“筊杯”古以蚌壳为之,后用木、竹替代,一般是两个约巴掌大的半月形木片,均为一面平坦、另一面中间凸出。仪式内容是将筊杯掷出,根据落下后的形状方位以探测神明之意。

在关帝神像前,掷筊之声此起彼伏,那也是泉州人对美好生活的企盼之声。

当然,在以海洋文化立足的泉州,另一位神明也至关重要,那就是妈祖。

在漫长的古代,远航的风险极大。从宋代起,泉州便有官方主持的祭风仪式,而在民间,对“妈祖”的信仰逐渐升温,这位来自福建的姑娘默娘,在短短几百年间,就成为了中国以及全球华人信仰的航海保护神。宋元以后中国人的航海记录里,处处可见妈祖的身影。郑和下西洋时,曾两度祭拜泉州天后宫;明清两代册封琉球王国的使船上也供奉着妈祖。

如今,祭拜妈祖的妈祖庙或天后宫遍布世界,而泉州天后宫是海内外同类建筑中年代最久,礼制规格也最高的一座,而且仍保留着一些宋代构建和明清时代木构。在这里,向妈祖虔诚敬拜之后,坐在殿外的榕树下,在阴凉里吃一碗老字号“秉正堂”,冰凉的蜜水沁人心脾,这享受也许也获得了神明的庇佑。

定心塔藏身在民居之中。澎湃新闻记者 钱成熙 图

泉南佛国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朱熹为泉州所撰的对联。泉州称“佛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也正是在唐朝睿宗时期,久负盛名的开元寺初具雏形。

这个名字和它的历史一样古老,兴建之初,它名为“莲花寺”,几经更易之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李隆基命令天下佛寺皆改名开元寺,泉州开元寺的名称沿袭至今。放眼全国,从当年留下来的开元寺,也没有几座了。

开元寺东塔。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无论是第几次来开元寺,游人都会为它的恢弘而倾倒,它“东瞰全城,西吞半郭”,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殿内石柱称为“梭柱”,弘一法师亲书的朱熹那篇对联便刻在这石柱上。走过山门,映入眼帘的便是大雄宝殿。它始建于唐朝,现存建筑是明代崇祯十年所造。重檐下的横匾上书“桑莲法界”,来源于它建造时的典故:本地大户黄守恭家的桑树上长出了白莲花,他便将这片桑园改建成了寺庙。

大雄宝殿规模宏大,崇祯年重建时用石柱代替了木柱,共有94根之多,望之肃穆森然。最著名的则是它天花顶上的24尊人首鸟身的妙音鸟(kalavinka,音译迦陵频伽)。它们手持各种乐器或文房四宝,姿态曼妙,美丽绝伦。在它们头顶的如意宝冠之上,承托莲花坐斗,顶托着大殿的梁木,起到类似于雀替、插栱的结构作用。妙音鸟是五方佛前的乐舞供养,以它们作为出挑斗拱,好一派佛国极乐世界的气氛。

大雄宝殿前方两侧分别矗立着东西塔,其实,他俩的大名分别是镇国塔和仁寿塔,“东西塔”只是泉州人民对这两座宝塔的爱称,毕竟,这两座我国建筑年代最古老的石塔,已经陪伴泉州人一千多年,泉州人民形容自己,也是“站如东西塔,躺似洛阳桥。”说的是做人要像东西塔、洛阳桥一样,堂堂正正,不屈不挠。

东西塔在建造之初也是木塔,在南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改建为五层石塔,历时12年方才建成,用石料模仿传统木建筑构造,惟妙惟肖,远观仿佛木塔一般。东塔高48米,比西塔高了三米。两塔在构造上几乎一模一样,只是东塔的斗拱第一跳上有一圈罗汉枋,西塔没有。东塔的补间铺作都是2朵,而西塔三层以上只有一朵。

除此之外,两塔上的石雕值得细细品味。名为“镇国”,东塔雕刻象征着东方的娑婆世界,即指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而称为“仁寿”的西塔象征着佛教所宣扬的西天净土。因此东塔以浮雕组成了一幅尊卑有序、系统分明的佛教人物关系图。西塔则塑造了一个人人平等,菩萨、神将、僧人在一幅画面上的西方极乐世界。尤其有意思的是,西塔上有一面猴行者的浮雕,被许多专家认为是孙悟空的原型。

在开元寺的一角,有一处巨大的烟囱。当地文化博主“思亚”说,它属于开元寺的厨房。因为泉州人的惯例是每月十六要去寺里吃一碗斋面。在泉州,生活与信仰既是如此,相辅相成。

接纳万方

在宋元泉州海运鼎盛之际,除佛、道外,这里还有景教、印度教、摩尼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并存,大小寺庙近千个。

开元寺大雄宝殿后廊间有一样宝物,那就是一对十六角形的辉绿岩石柱,那里雕刻着二十四幅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草图案。这是崇祯年重建时从废圯的印度教寺庙遗物移来,在我国佛教建筑中是独一份。

为何会有印度教寺庙?这便要提到泉州的另一美名“世界宗教博物馆”。南来北往的商贾,为泉州带来了全世界的宗教文化。印度教便是其中一支,如今虽已式微,但泉州陆续发现和出土了不少印度教石刻,最有意思的,是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中展示的一张照片,那是湿婆之妻帕尔瓦蒂的塑像,被晋江的某地村民当作了观音,放入神龛中虔诚祭拜。

在海洋贸易中最为活跃的阿拉伯商人则带来了伊斯兰文化。早在唐朝时,泉州便成了阿拉伯人在中国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据记载,武后天授(690—692年)年间,侨居广州、泉州、扬州的阿拉伯人“数以万计”。到了明朝,何乔远还在《闽书·方域志》载:“吗喊叭德(穆罕默德,伊斯兰教创始人)圣人,门徒有大贤四人,唐·武德(618~626年)中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沙谒储 )、四贤(我高士)传教泉州,卒葬此山(灵山),然则二人唐时人也。”

正是他们建造了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也就是现在的清净寺。根据如今学术界的判断,以该寺门楼甬道后北墙上所嵌阿拉伯文纪年石刻为准,普遍认为该寺本名应作“艾苏哈卜寺”,创建于伊斯兰教历400年,即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

清净寺奉天坛遗址。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从烟火缭绕的关岳庙出来,仅仅一步之遥的清净寺的门楼让人恍然有“穿越”之感,仿佛来到了中亚的阿姆河之畔。它有着典型的中亚风格,用进口辉绿岩和花岗岩砌成,门廊带有双凹半穹顶,连接着有半穹顶的甬道。门楼后墙上的阿拉伯文石刻历经八百年风霜,讲述着它的历史,直至上世纪50年代,被翻译为汉语后,人们才知道它是泉州的第一座清真寺,建于公元1009-1010年之间,而这座门楼则建于公元13世纪,由来自伊朗设拉子的著名建筑师鲁克伯哈只亲自设计,为它增加了高耸的穹顶、加阔了甬道,翻新了窗户。

若非亲眼所见,谁能想到在一座福建的城市,能见到800年前伊朗最时髦的建筑风格呢?

清净寺曾有一座高耸的宣礼塔,据说高40米左右,可以与东西双塔并列为当年泉州的最高建筑。后毁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地震,一样毁于地震的是礼拜大殿奉天坛,它的穹顶在地震中倒塌,如今仅留花岗岩石砌成的大殿四壁和巨大的尖顶窗户,以及9根残柱矗立,供人凭吊。在游人脚下,高出别处地面一米多的地下,是掩埋于岁月中的大殿遗物(未完待续)。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