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还未量产,手机却要卖不动了?

゛半度浅夏ら
阅读

小米汽车还未量产,手机却要卖不动了?

作者:吴辰光、高恒

摄影:吴辰光

营收净利双下滑,主营业务受挫,造车嗷嗷待哺……小米的日子越发难过了。

3 月 24 日,小米提交了一份上市以来首个营收、净利润双双下跌的年度成绩单。2022年营收2800亿元,同比下滑14.7%;经调整净利润85.18亿元,同比下滑61.4%。四季度营收660.47亿元,同比下滑22.8%,连续四个季度出现同比下滑;经调整净利润14.61亿元,同比下滑67.3%。

小米总裁卢伟冰在财报电话会议上称,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全球通胀加剧,汇率有很大波动,地缘政治以及全球疫情等因素,对各行各业都带来很大冲击。同时,手机行业还经历从芯片短缺到过剩的供求关系快速逆转,导致行业库存水位快速上升,市场竞争加剧。

具体业务上,小米基本盘智能手机业务受影响较大,2022年四季度和全年收入分别同比下滑27.3%和19.9%,这是手机出货量同比大幅下滑导致。

对于2023年,小米将启动“规模与利润并重”的新经营战略,注重稳健经营。另一方面,小米智能电动汽车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的目标维持不变。

手机和造车要两手抓,小米确实该着急赚钱了。

主营业务拉胯拖累业绩

无论是2022年四季度还是全年,小米各项业务都表现不好。

小米的业务构成包括智能手机业务、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以及其他业务,在2022年分别贡献了59.7%、28.5%、10.1%、1.7%的收入。可以看出,前三项业务为小米的支柱业务。

其中,2022年,智能手机业务收入1672.17亿元,同比下滑19.9%,主要是由于智能手机出货量减少,一部分被智能手机ASP(平均销售价格)增加所抵消。

I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收入797.9亿元,同比下滑6.1%,主要由于中国大陆的智能电视以及境外市场的部分IoT产品的销售额减少,一部分被小米在中国大陆的平板及智能大家电品类收入增加所抵消。

只有互联网服务收入微增,收入283.21亿元,同比增长0.4%,主要由于电视增值服务、广告业务以及游戏业务收入增加。

而四季度,小米所有业务收入都出现下滑。其中,智能手机业务收入366.72亿元,同比下滑27.3%;I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收入214.47亿元,同比下滑14.4%;互联网服务收入71.71亿元,同比下滑1.4%。

主营业务不给力,是造成小米收入和净利润双下滑的最主要原因。

CHIP奇谱科技总编罗国昭向坤舆商业观察表示,智能手机市场虽然整体下降,但三星、苹果两家头部厂商几乎把所有利润吃净,定位中低端的小米净利润受影响在预料之内。

艾媒咨询CEO张毅表示,如今整体市场正由增量变为存量,对手机厂商来说,过去靠打增量市场来赢得市场的策略要进行一定的调整了。首先在存量市场,需要先抢占足够多的市场份额,然后通过不断推出的新品来获取用户换机,但这个市场空间没有以前的增量市场大。另外,就是增加其他生态产品的诉求来挖掘更多的用户价值。

但很显然,此次小米的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也表现不好。

再看智能手机销量方面,Canalys和IDC两大机构的调研数据均显示,小米在国内市场的出货量从2021年的第三名下降到第五名。同时,无论是四季度还是全年,小米的市场份额均出现同比下降。

全球市场方面,据IDC数据显示,无论是四季度还是全年,小米出货量均排名第三,分别为3320万台、1.531亿台,分别同比下降26.3%、19.8%,市场份额分别为11%、12.7%。

另据Canalys数据显示,小米在全球市场的重要市场——印度市场也出现下滑。四季度,出货量同比下降40%,销量从2021年四季度的900万台跌至550万台,排名从第一名跌至第三名,这是小米从2017年三季度开始至今首次让出榜首位置。年度冠军还是小米,但领先优势已越来越小,前三名依次是小米、三星、vivo,出货量分别为2960万台、2860万台、2540万台,市场份额分别为20%、19%、17%。而2021年,这三家出货量分别为4050万台、3010万台、2570万台。

在整体市场下行的形势下,小米业绩的下滑不算意外,但也有自己的问题。

飞象网创始人项立刚指出,出货量下滑幅度超过全球下滑幅度,国内排名调到第五,都说明小米的产品竞争力确实不够强。

而在罗国昭看来,小米手机还有尴尬的一面,不仅要面对其他品牌的竞争,还有来自红米的压力。当红米也开始将配置和价格往上做文章的时候,恰恰说明了小米在品牌方面上攻不行,下压被动的无奈。如今的小米虽谈不上是历史最低谷,但实际情况更像钝刀杀人、温水煮青蛙,不往上,必往下。

如何提升利润

对于2023年,小米的一大调整就是,将经营策略定为“规模与利润并重”。利润增长从哪来,从小米近两年的布局看,无疑是想走高端路线。

自2020年小米10系列发布以来,小米就正式确立了高端化战略路线。随着2021年12月小米12系列的发布,开启了全面对标苹果iPhone的时代。2022年12月,小米13系列发布,再次全面对标苹果。

小米在此次财报中也展示了高端化的一些成果。据第三方数据显示,四季度,小米在中国大陆市场3000-4000元价位段的智能手机销量排名中位居第一,在4000-5000元价位段排名第二。

2022年,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平均销售单价(ASP)达1111元,创历史新高。四季度,中国大陆地区智能手机平均销售单价同比增长超过14%。

虽然平均销售单价提升了,但毛利和毛利率都下滑了。2022年,小米毛利476亿元,同比下滑18.3%;毛利率由2021年的17.7%减少到17%。

其中,智能手机毛利率由2021年的11.9%下降到9%,小米表示由于增强了清理库存力度,以及2022年美元升值及存货减值拨备增加所致。此外,由于小米在2022年11月更新了部分系列智能手机的售后服务政策,导致四季度产生额外一次性成本约7亿元。不计该一次性影响,毛利率为9.4%。

卢伟冰表示,外部宏观环境波动较大,地缘政治、海外高通胀以及全球的汇率波动等因素在四季度没有明显好转。预计今年上半年大盘可能还会有一些同比下滑,下半年能有所好转。

项立刚认为,企业想要追求中高端,对产品提价会有一定帮助,但价格高了就要从品牌、产品质量、服务等各方面来衡量了。而小米的性价比标签是很难撕掉的。

罗国昭也对小米利润的提升持怀疑态度,无论从销售额,销售量到市场占有率都是趋于萎缩的状态,如果没有全新的业务推动,很难做到利润提升。而小米的对手谁都不弱,至少当大家都面临大环境的考验时,谁也不会在价格竞争上手软。

在小米看来,还有海外市场的优势。在小米的营收构成中,海外市场一直占据着半壁江山。2022年,小米海外市场收入1378亿元,占总收入的49.2%。

据Canalys数据显示,2022年,小米在全球54个国家和地区的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前三,在全球69个国家和地区出货量排名前五。

不过,小米在海外市场依然是以中低端路线为主,如果出货量受阻碍,还得思考如何高端化。

印度市场作为小米海外主战场之一,已首次让出季度冠军宝座。中东、拉美洲、非洲市场,和印度消费水平差不多,小米同样走的是性价比路线。

或许唯一的高端突破口在欧洲市场,小米也表示将加大对欧洲高端市场的投入。

通信世界全媒体总编辑刘启诚告诉坤舆商业观察,欧洲市场增长空间比较大,小米如果能在欧洲市场打开局面,可能会迎来高端市场的发展,利润也会比较大,但这一市场竞争也很激烈。

项立刚也指出,小米如果能够在欧洲市场获得更好的增长,价值会非常大。但因为小米的产品总体来说还是偏弱,即便在欧洲市场略有增长,还是无法弥补在印度市场丢掉的份额。

造车还有多少空间

对于造车,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曾表示:“这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亲自带队,为小米汽车而战。”

财报显示,2022年小米的研发费用160亿元,同比增长21.7%,增长主要是由于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费用增加。具体来看,小米去年在造车上投入 31 亿元,占比达19.3%;小米汽车业务研发团队规模约为2300人。

这样的投入数据,对于烧钱阶段的新能源车领域没有任何优势。

2022年,蔚来、理想、小鹏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08亿元、68亿元、52亿元。而比亚迪和特斯拉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86.54亿元、209亿元。

2021年3月,小米发公告称正式入局造车,宣布要在未来10年投入100亿美元,首期投资100亿元,作为入局的敲门砖。

当时,雷军曾表示,小米有10000多人的研发团队,全球前三的手机业务以及全球最好的智能生态,这些都将为小米造车提供有力支撑。“截至2020年末,小米现金储备量为1080亿元,我们亏得起。”

如今,小米账面现金正在减少,截至2022年12月31日,小米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76亿元。

此外,小米汽车在2024年上半年才能量产,放眼市场,据乘联会发布的2022年1-12月新能源厂商销量排行榜数据,前十名分别为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特斯拉中国、吉利、广汽埃安、奇瑞、长安、哪吒、理想、长城,销量分别为179万辆、42.2万辆、43.9万辆、30.4万辆、27.3万辆、22.1万辆、21.2万辆、14.8万辆、13.3万辆、12.3万辆。

第十名的年销量都在10万辆以上,根据造车新势力的发展看,实现从0到10万销量,至少要用2-3年的时间。

同时,随着传统车企纷纷发力,造车新势力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面临着集体被甩出年销量排行榜前十的窘境。对于小米,还有机会吗?

对此,张毅告诉坤舆商业观察,如果小米在两三年前入局,还是个不错的时机,现在的难度则大得多。如今造车的时机和当年做智能手机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当年做智能手机是处于新老交替时代,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传统手机厂商没有抓住机会走向没落,小米赶上潮流入局。但如今传统车企占据新能源的地盘还是很大的,又没有造车新势力的先发优势,因此,小米造车面临的挑战要远远大于手机。

罗国昭则直言不看好小米造车,无论其产品是否成型,能否快速进入市场,其性价比策略以及智能模式,都将面临已经进入这个市场的其他新兴汽车品牌的强力竞争。

“如今的电动汽车市场已经不是当年小米宣布进入时的状态,假设小米能够入市即破万,其他品牌必定用更凌厉的产品与价格攻势,在其真正成事前完成打压。对小米汽车来说,时间窗几乎没有了。”罗国昭说道。

最重要的,小米在想尽办法提升利润的同时,不得不考虑造车将要面临的亏损问题。以目前造车新势力一年几十亿至100亿元左右亏损程度,小米从手机方面挣的钱能支撑造车多久呢?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