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啥不抄韩信作业,第一次北伐惨败全赖马谡?

久了久了就旧了
阅读

诸葛亮为啥不抄韩信作业,第一次北伐惨败全赖马谡?

公元227年的夏天,对于蜀汉汉中太守魏延来说,是个格外激动人心的夏天。

八年前,刘备在汉中之战后破格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魏延豪言:“犯汉中疆土者,延必击而破之”。然而,这八年间,成都在忙着平定内乱,魏国上下又普遍认为可以“和平解放”蜀地,没有任何进攻的意思,魏延这位蜀汉北大门保安,就只能过着每天抽烟、喝酒、烫头的无聊生活了。

公元225年秋天,诸葛亮一举平定南中叛乱,紧接着曹丕又在三十九岁大寿之时驾鹤西去,正式开启了魏国皇帝一个比一个寿比南山的光荣传统。

一年后,诸葛丞相把他的办公室从成都搬到了汉中,魏延感觉到,属于他的时代,终于来了。

在几次蜀汉军委常务会议上,魏延三番五次地向诸葛亮提出战术建议。然而,在看完魏延的PPT后,诸葛亮表示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魏延的建议。

散会之后,脾气火爆的魏延在公开场合开始骂起诸葛亮来:

“当年我和先帝对线的那些人是什么人啊,曹操夏侯渊啊,现在曹贼西线是些什么人啊,夏侯楙(mao2)曹真啊,和我魏延打,他们没这个能力知道吧。你诸葛亮胆小如鼠畏畏缩缩怕他们,我魏延可不怕!”

魏延这种领导夹菜我掀桌、领导听牌我自摸、领导唱K我切歌、领导举杯我先喝的高情商行为,无疑是蜀汉职场的一股泥石流。整个团队上下,除了情商和魏延一时瑜亮的杨仪当众和他对喷外,没人敢和魏延走得太近,他们都觉得和魏延玩,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诸葛亮去世后,魏延果然喜提了蜀汉史上唯一一例被诛灭三族的成就。

还好,此时的诸葛丞相并没有把魏延的人身攻击放在心上,相反,他还给魏延升官,加他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一连提拔了好几级。

后来,诸葛亮数次北伐均没能达成最终目的,魏延依然记着丞相的仇,常常发朋友圈,阴阳怪气这届领导不行。

魏延的这些抱怨,深深震撼了蜀汉职场,以致于陈寿特地将这件事写进了《三国志》中。不过,在当时没有收获任何支持的魏延,却得到了不少后人的认同与赞赏。

如果诸葛亮当时听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北伐是不是就不会失败了呢?

今天,我们诸葛亮传第十期就来谈谈,丞相为什么一再拒绝魏延呢?

我们的故事,得从一场大地震说起,金主爸爸们扣Q上车!

为何不走子午谷?

我们常说,挡在东汉面前的是土地兼并这座大山,横在盛唐跟前的是藩镇割据这座大山,压在南宋头上的是赵构这座大山,而阻碍蜀汉北伐的,就是一座真的大山,这座大山的名字叫做——秦岭。

秦岭,东西延绵四百到五百公里,平均海拔两千米,其主峰太白山海拔高达3771.2米,是地理课里著名的中国南北分界线。秦岭如同一堵高墙一般,横亘在汉中盆地北侧,是川陕政权进入关中,要面临的第一道屏障。

从汉中盆地北出秦岭的山路,有多难走呢?

用一句话概括来说就是:“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也才通人。”

所以,后来李严搞不好粮草,主要就是因为秦岭。

不过,咱们的老祖宗从来不缺乏挑战大自然的智慧。高耸的海拔使秦岭形成了大量的雪山,而积雪融化后,山谷间就形成了众多的河网。先秦时代,前人们利用秦岭附近的河流,在河谷中开辟道路,效率更高的水路运输,就成了川陕连接关中的主要方式。

从汉中出发穿越秦岭进入关中凉州一带,诸葛亮共有五条道路可供选择。

最西边的祁山道严格来说并没有穿过秦岭,而是绕过秦岭通向凉州,再加上西汉水的漕运优势,是最好走的一条道路。

陈仓道比起祁山道来名气只高不低,淮阴侯韩信正是在这条路上上演了“暗度陈仓”的好戏。

西汉初年秦岭一带

相比之下,除了经常因为魏延被cue到的子午道,另外两条道路的名气就远不及祁山道和陈仓道了。

褒斜道地势险峻,河谷水流湍急,傥(tang3)骆道环境恶劣,毒蛇猛兽齐聚,子午道泥石流频发,最怕阴雨天气,这哥仨虽然也通向关中,但它们没有大江大河带来的运输buff,一个比一个难走,自然也就没什么人走了。

如果你是诸葛亮,你会走哪条道呢?

这题我也会,陈仓道嘛。祁山道的方向和咱要收复的关中和长安大相径庭,褒斜、傥骆、子午道又太难走,走陈仓,不仅路好走,方向对,还有韩学长的作业可以抄,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等到四百年后诸葛亮拿到试卷时却发现,出题人,这题目变了啊!

当年的韩信之所以能走陈仓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汉水的水运保障后勤。俗话说水往低处流,当年的汉水自然也是从北往南流的,韩信要利用汉水运输物资,就意味着他的船只必须要逆流而上,这却是个麻烦。

不过,这个麻烦早就有人帮韩信解决了,这个人就是诸葛亮口中的“悠悠苍天”。

西汉之前,在汉水与嘉陵江交界一带,也就是今天的略阳一带,有一处只见于史书的巨大湖泊,名为“天池大泽”。

这处天然形成的湖泊就像一个人工的三峡工程一样,起到了蓄水、调节汉水上游水位的作用。正是由于有了天池大泽这样一个“水库”的缓冲,汉水上游水流速度大大减缓,汉军的后勤部队就可以开开心心地给韩信送外卖了。

然而公元前186年,这一带发生了一场地震,史称“武都大地震”。这场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将汉水切断,原来的西汉水上游自此汇入了嘉陵江,而最最重要的天池大泽,在随后几十上百年的时间里,渐渐地消失了。

到了诸葛亮北伐时,早就没有了水路运输的条件,他面对的是汹涌湍急的嘉陵江水流,要靠船只来运输北伐军需,难度基本等同于新垣结衣改嫁小约翰。

因此,蜀军的运输部队只能在狭小拥挤的栈道人挤人,运输效率大打折扣,运输损耗成倍增加。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的大儿子诸葛乔都亲身参与到一线的运输工作中去了,年仅26岁就倒在了岗位上。

诸葛亮北伐时的秦岭一带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谋。”

第一次北伐前,魏延向诸葛亮建议,自己带精兵一万,从子午道出发,偷袭长安,长安守将夏侯楙是个只知道吃薯片的硕鼠,看到蜀汉大军一到必定弃城逃跑。同时诸葛亮主力从褒斜道出发直取渭水,在魏国援军到来前与魏延形成钳形攻势,一举拿下关中。

“子午谷奇谋”的内容乍一看有些想当然,仔细一想,确实挺想当然,凭啥人夏侯楙一见面就鸽了呢?

魏延只是情商低,智商可不低,所以我认为《魏略》中的这段内容有夸大的成分。其实,魏延自己对子午谷奇谋能否成功,也没把握,但他觉得,这种局面,不搏一把,是绝对不行的。

在魏延的视角里,关中地区的归属,是将来蜀汉能否绝地翻盘的关键,如果能够像老祖宗刘邦一样,啃下关中平原,进而吃下长安,那么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蜀汉就都走上了刘邦走过的成功之路。

拿一万精兵去搏一个绝地翻盘的可能,真的亏吗?

这样的想法,你不能说它错,因为在关中地区,曾经有过经典成功案例,有这样的路径依赖不足为奇。

然而,诸葛亮却没有这样的路径依赖,他意识到上一题的答案已经不适用于这一题的条件,咱必须换一个新的思路。

我们来看看曹魏的版图:河东地区,经济富庶,人才井喷,是曹魏统治的核心地带;淮南地区,魏吴交界,是孙权与曹叡的主战场;关中地区,看似诱人,却难以一战而定;雍凉地区,天高帝远,叛降不定,堪称曹魏南中……

诸葛亮将他的目光停留在了曹魏最“细”的地方——雍凉与关中的结合部。

连接关中与雍凉地区的,是一座名为“陇山”的微型秦岭,正好处在曹魏的“脖子”处。对于诸葛亮来说,如果能阻断陇山,完成“断陇”,曹魏的版图将被诸葛亮切断,凉州将成为魏立坚的阿拉斯加。

断陇的局面形成后,蜀汉如果能慢慢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投射到凉州,用老办法收服凉州人民和少数民族群众的心,那么凉州将成为《隆中对》中荆州的替代品,“跨有荆、益”就变成了“跨有凉、益”。

待天下有变时,曹魏的关中地区将面临来自汉中和凉州两路的钳形攻势,《隆中对》愿景的重现,并非没有可能。诸葛亮提拔魏延为凉州刺史,其深层用意,或许就是把魏延看作了将来蜀汉凉州军区的负责人。

除了军事价值外,凉州还有更为重要的经济价值。姑且不论凉州能够出产蜀汉极度匮乏的战马,拥有凉州更是意味着蜀汉掌握了重启丝绸之路的可能,如果蜀锦的镰刀能够沿着丝绸之路一路收割到中东、欧洲地区,我们难以想象蜀汉的国力会有怎样程度的提升。

在武都大地震之后的两千多年里,没有任何一个四川政权能够实现从川蜀统一中国的壮举,诸葛亮也不例外。但今天的我们站在上帝视角,回看诸葛亮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制定的战略,依然要感叹于昔日草庐里做出《隆中对》的那道犀利目光,有多么的不可思议。

诸葛亮死后,吴国的大鸿胪张俨感叹说:“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张俨《默记》)

意思是:“如果这个人不死,蜀国按照他的想法、战略和意志持续运营,魏国的雍州凉州永远也不可能安宁,中原的经济发展将陷入停滞,到时候谁胜谁负,就很难预料了啊!”

毫无疑问,诸葛亮是历史级的战略家,然而,在具体的军事战术上,诸葛亮却并非天才型的选手。陈寿在《诸葛亮传》中评价他“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三国志-诸葛亮传》)。

陈寿的这一句质疑,引发了一千多年来经久不衰的经典话题:诸葛亮的军事能力究竟怎样?

为什么是马谡?

从公元227年的夏天开始,魏国的情报人员就不断收到汉中有大规模蜀军集结动作的情报。虽然魏国的相关部门均对此表示乐观,认为诸葛亮可防可控,但新君曹叡还是忧心不已。

果然,第二年春节一过,接二连三的坏消息不断传到曹叡这里。

第一条,来自汉水下游的新城郡,这里不断传出蜀汉降将孟达勾结诸葛亮,图谋反叛的传闻。难道诸葛亮不是想北伐,是想东进打通汉水,将汉中与吴国的荆州连成一片?那太可怕了,赶紧派忠臣良将司马懿去新城问问情况。

第二条,来自长安,名将赵云的旗号已经出现在了褒斜道的箕谷。难道诸葛亮是要兵出斜谷觊觎关中?那太可怕了,赶紧派国家柱石曹真率关中主力去严阵以待。

第三条,来自遥远的凉州,诸葛亮率蜀军主力出祁山道,陇西毫无反应,南安、天水、安定三个郡的太守不战而降。这太可怕了!曹叡环顾四周,司马懿和曹真都被他派走了,曹休正在和孙权陆逊对线,得,只能御驾亲征了。于是,他连夜做好核酸,带上了五子良将中仅存的张郃和五万中军,亲自赶往长安督战。

“到处都是蜀军!”

这就是第一次北伐前,曹叡的第一人称视角。为了让曹叡达到良好的沉浸式体验效果,诸葛亮做了哪些准备呢?

一方面,他派赵云独自领军,带偏师在褒斜道口制造声势,干扰魏国的判断,曹魏西北方面军总司令曹真果然中计,被赵云牵制住了。

另一方面,诸葛亮写信给东边新城的孟达,劝他起兵回归大汉。亮哥不愧人人都爱的男人,信中一句“依依东望”像极了痴情的怀春少女,殷殷等待着浪子孟达的回头,撩拨得孟达果然有了回归大汉的心思。这封写得像情书一样的信,就收录在《诸葛亮集》中,写得实在肉麻,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

我们都知道,当你想点赞时,你会说“取关”,当你想投币时,你会说“下次一定”,优秀的人都会隐藏自己真实的战略意图,诸葛亮也是如此。

褒斜道的赵云、新城的孟达,这两手操作,都是为了隐藏诸葛亮的真实目的——断陇。

公元228年春,汉军主力突然出现在祁山道末端,五个郡太守吃着火锅唱着歌,蜀军就来了,所到之处,民众竭诚欢迎,真可谓占尽天时,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眼前……(哔!)

如此重大的战果,恐怕是蜀军上下没有预计到的,过于顺利的进展,反而使蜀军内部开始滋生出一股轻敌的情绪,反映在主帅诸葛亮身上,就是他自信地将蜀军的兵力四处分散,这固然有新降郡县太多、必须分兵接收的原因,但如此轻易地将捏成一股的拳头松开,不得不说是犯了兵家大忌。

之后,曹叡咂摸过味儿来了,录掉夏侯楙亲自莅临长安指导工作。

曹魏精锐的中军援军已在路上,加上此时蜀军尚未攻克祁山堡,陇西郡、广魏郡也久攻不下,如果此时东边魏国的援军再一赶到,那么蜀军不仅要吐出之前拿到的领土,就连自身如何撤退,都有了困难。

因此,能否成功堵住魏国援军,就成为了战局的关键。

要堵住曹魏中军救援的道路,就必须阻断我们前面提到的陇山。

蜀军围攻陇西郡时,陇西太守游楚就直接把话挑明白了:“你们要是能断陇,那么这陇西郡迟早是你的,要是你们做不到,那你打下来陇西郡也没用。”

通过陇山,有瓦亭道、鸡头道、番须道、关陇道四条道路,这四条道路都将汇往一个交界点——街亭。可以说,守住街亭,就是守住了胜利。

后来教员在评价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在此处发弹幕说,诸葛亮应该亲自去守街亭,当时蜀军中的大多数也认为,诸葛亮会派魏延、吴懿这种有经验、有资历、有能力的“三有”将领去陇山执行阻击任务,谁知道一向公正的丞相竟然学起了先帝刘备搞出其不意,指派了个“三无”货色马谡去执行这个重要任务。

诸葛亮为什么执意派马谡去守街亭?弃子在这里斗胆推测一下。

就在街亭之战不久前,诸葛亮在天水得到了一个平平无奇的人才,叫作姜维。然而就是这个平平无奇的姜维,让诸葛亮喜欢得爱不释手,一向按规矩用人的他第二天就提拔姜维做了丞相府仓曹掾,还当众夸赞这个姜维真是比过去的马良都优秀。

如此一来,诸葛亮的“旧宠”马谡,心里就有些失衡了。恰逢阻击援军这个重大任务降临,马谡说什么也要夺回自己在丞相心中的位置,于是,他强烈请求出战,诸葛亮也就答应了。

当然,诸葛亮同意马谡的根本原因是,此时蜀军正在进攻曹魏西线防御重地——祁山堡,祁山堡守将高刚已经有了投降的打算,只要祁山堡一拿下,蜀军粮道畅通无阻,陇西就大局抵定,诸葛亮必须钉在这里。

加上战役初期魏军如国军一般一触即溃的表现,此时,在诸葛亮的视角里:

第一,断陇不需要很长时间,撑到拿下祁山堡就行;第二,魏军实力没想象中强,魏延吴懿这样的核心不应该当工兵去用;第三,马谡是铁杆亲信,靠得住。当然,还有一个历史原因,两百年前,刘秀与西北狼隗(wei3)嚣在陇西大战时,曾派名将来歙(she4)迂回绕道到敌后,在一个名叫略阳的地方,以两千人守了几万大军四个月,略阳一带有个地方,名字就叫做街亭。

街亭,是大汉历史上的英雄之城,显然,诸葛亮是想让过去来歙的英雄故事,在马谡身上重演。

他万万不会想到,马谡那拙劣的演技,真就好好地“演”了一把。

马谡全责?

大家可能遇到过各种各样奇葩的领导,但是摊上诸葛亮这样的领导,却是倒了八辈子血福了。马谡临行前,诸葛亮将怎么守街亭的部署,用PPT的形式交给了马谡,还下发了全军:千万记住了哈,要据城防守哦,不要上山,不要上山,不要上山!

可以说是八抬大轿抬着马谡去立功。

然而,历史上的马谡,却几乎绕开了所有对他有利的正确答案,踩着独木桥走向了死神的怀抱。

到达街亭后,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安排,舍城上山,上山之后又“举措烦扰”,把部队调来调去,天天是机枪左移五十厘米的微操,搞得将士们失去了对他的信任。老油条张郃赶到后,立马发现了蜀军的命门,切断了蜀军的水源。随后,蜀军未战先溃,主帅马谡又直接战场逃亡,直到一伐结束后,才被捉拿归案。

天堂到处是路,你一条不看;地狱门都锁了,你砸门进来。这就是街亭之战中的马谡的表现,能在诸葛亮手下领到死刑,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顶级的操作了。

街亭光速溃败,陇山防线不复存在,褒斜谷那边又传来了赵云因警戒不严而被曹真击败的消息,新城的孟达也早就被昼夜行军的司马懿斩首,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也就只能到此为止了。

后世许多人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归咎于马谡的“不听指挥”,然而,细读史料,弃子却发现马谡弃城上山的原因,恐怕并没有那么简单。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出兵的时间是“建兴五年春”,也就是公元228年的春天。

而在《三国志-明帝纪》,也就是曹叡的本纪中,是这样记载的:“右将军张合击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丁未,行进长安。”

228年丁未月,也就是当年的农历二月。

我们来捋一捋时间线,诸葛亮出兵,最早在228年农历一月,到达祁山最早也是一月中旬。街亭之战后,曹叡在二月份赶到长安。

从洛阳到街亭,有700公里之遥,而张郃以及五万中军是与曹叡一起出发的,也就是说,五万大军在四五十天的时间里每天走了将近20公里的山路,行军速度完爆追击红军的薛岳,这可能吗?(这一段时间线最好能够直观地展示出来)

我们假定《明帝纪》没有搞错时间的话,那么,这种情况就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张郃击破马谡的,只是一支小部队。

真实的情况可能是,曹叡和张郃出发后不久,张郃意识到这样的救援速度恐怕根本就来不及,于是请示曹叡,好歹先带一小部分人,轻装行军迅速赶到陇山,让陇西还没有投降的守将们看到得救的希望。

而这,比诸葛亮所预估的魏国援军到达时间早上了许多。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久,惊讶地发现张郃已经近在咫尺,他判断,如果再按照丞相部署在城中修筑工事防守,时间上恐怕根本就来不及,于是他才改变主意,带兵上山,打算按照兵法居高临下发动进攻,以攻为守,守住街亭。

然而,马谡带兵上山的决定违反了丞相的部署,上山后他又按照自己的理解一阵凯申操作,最重要的是,他本人又没有足够的威望和资历统一全军的思想,诸葛亮又没有给他临机应变的权力。在蜀军将士眼中,他就是个来走流程戴红花的工具人,根本不听他指挥。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街亭之战的蜀军不战自溃。

好在张郃并没有足够的兵力,王平带下山去的一千多有组织的蜀军就能吓住张郃,街亭之战后,张郃的小部队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孤军深入,去切割诸葛亮在陇西的主力,诸葛亮这才得以从容地重新聚拢一盘散沙的蜀军,安全撤回汉中。

此后,诸葛亮的北伐再也没有出现曹魏毫无防备、举郡叛降的场面,因此,许多人把第一次北伐看成诸葛亮最接近成功的一次。

然而,就一伐中诸葛亮和蜀汉所表现出来的指挥水平和战斗素质来看,一伐反而可能是诸葛亮距离成功最远的一次。

对这一点认识最深刻的,正是诸葛亮本人。

诸葛亮的反思(这一部分可以略煽情)

从陇西撤回汉中的过程中,诸葛亮将曹魏陇西几千人口迁入汉中,算是这次北伐蜀汉方面的唯一收获。

高调北伐惨淡收场,有人担心领导面子挂不住,就以此事来祝贺丞相:咱这也不是劳而无功嘛。”

面对这样的祝贺,诸葛亮心情复杂,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名为《谢贺者》的文章,这样

说道:“普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未举,使百姓困于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

之罪。以此相贺,能不为愧。”

诸葛亮心中有愧,是有道理的,这次北伐失败的第一责任人,就是他自己。

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诸葛亮自信地将蜀军兵力分散,没有料想到张郃小部队急行军的可能性。自信地派出马谡防守街亭的同时,也只做了plan A,完全没有应变的准备。

在大家的印象中,诸葛亮应该是一个性格不苟言笑、行事谨小慎微的形象,但在本系列的第二期,我们就说了,诸葛亮的心中住着一个自我欣赏度极高、内心特别骄傲的自己。

早在隆中隐居时,他就觉得自己与管仲乐毅平起平坐;南征南中之前,有人劝他不要亲征,他直白地说,在座的各位都不如我;后来他改良的八阵图大成,他又大方地炫耀道:“八阵既成,庶几不败矣。”(这句可以用三国杀卧龙诸葛的技能语音)

从史料的各个角落,我们都能挖掘出诸葛亮刻在DNA里的自信。可是,命运却一再地给这个自信到骨子里的奇才泼下一盆又一盆的冷水。

他八岁丧父,少年时代,家乡又遭遇了古今罕见的屠城狂魔。他凭借优秀毕设《隆中对》拿到offer后不到一年,公司就濒临破产。之后的几十年里,他一直在大后方勤勤恳恳锻炼能力,却也一次又一次地给刘老板擦着屁股。后来他自己当了一把手,队友总因为各种原因掉链子,遇到的对手却都是当代最强的人中之杰。

回到成都后,诸葛亮写了一篇奏疏,名为《街亭自贬疏》:

(“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

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诸葛亮集》)

“我才能微弱,却占据着不该占据的高位,掌握的大权,不能宣扬军令、训明法度、谨慎行事,这才有街亭、箕谷的失败。所有的过错,都在于我没有按照规则授任将领。我不会识别人才的好坏,考虑事情不够聪明,《春秋》记载,战败,主帅担责,我理应承担责罚。在这里,我请求自贬三等,来显示我的过错。”

从这份奏疏的措辞里,不知大家能否感觉到,诸葛亮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相当程度的自我怀疑和贬低。

然而,真正的猛士,敢于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过后什么都没留下。诸葛亮的茫然没有持续多久,他很快就痛定思痛,喝下耗子尾汁,好好反思了第一次北伐中蜀军存在的系统性问题。

从这一刻起,一个伟大军事家的灵魂,苏醒了。

《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这样反思第一次北伐:“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破贼,乃为贼所破,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自今已后,诸有忠虑于国者,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跷(qiao1)足而待矣。”

第一次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街亭没有守好,更不在于派的是马谡还是魏延,而在于蜀军虽拥有优势兵力,却无法攻克祁山堡、陇西郡这些战略要点,给了张郃翻盘的时间。

在优势兵力下不能取胜,原因只有一个——的素质不行。的素质,是多方面的,上到主帅,下到士兵,远到指挥,近到装备。主帅不能训章明法、严格治军,就会出现任人唯亲的状况;士兵不能严守军纪、令行禁止,就会出现不战而溃的现象;指挥不能做到临机应变、张弛有度,就会出现丢掉本来有利的战局;装备不能做到工械机巧、甲坚矛利,何以去对抗国力远胜过自己的敌人?

理清思路后,诸葛亮明确了下一阶段蜀汉军委工作的重点:精兵简政,强军改革。

一大批在第一次北伐中“临事而惧”的统帅遭到贬谪,其中包括了诸葛亮自己和老将赵云,与之相反,另一批表现出色的将领得到提拔,后来成为后诸葛时代蜀汉军界中流砥柱的王平就在其中。

之后的几年里,诸葛亮马不停蹄地往返于成都和汉中之间, “厉兵讲武”,严明军纪,后来蜀军不仅能在撤退过程中保持极高的组织度,还多次击杀魏国的高级将领,发展到第五次北伐时,他们竟能在魏国境内和魏国百姓上演一出军民鱼水情,不知为何我竟想到了这一幕。

与此同时,诸葛亮加强了蜀汉军事理论、科技和装备的研发,诸葛连弩、木牛流马、八阵图的大成,均出现在第一次北伐之后。

这一系列的举措,将蜀军打造成了一支高组织度、高战斗力的悍勇之师,北伐也因此有了新的局面。

诸葛亮的确不像司马懿、曹操那样,有着极高的战场嗅觉和应变天赋,但这不妨碍他凭借治军练兵、制度建设的方式打造出一支强大的,更不妨碍他在历次北伐中不断进步,最终跻身中国历史顶流军事家之列。

好了本期视频到这里就结束了,三国系列下期我们聊聊诸葛亮和司马懿究竟谁更强。

(参考资料:《三国志》——陈寿

《三国志-注》——裴松之

《汉书》——班固

《资治通鉴》——司马光

《诸葛亮评传》——余明侠

《汉初武都大地震与汉水上游的水系变迁之管见》——杨霄

《隆中对的政略修改与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方针》——梁满仓)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