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送中国大礼?德国撇清关系,奥地利想重回中立,朝鲜力挺俄

怎言笑
阅读

特朗普送中国大礼?德国撇清关系,奥地利想重回中立,朝鲜力挺俄

欧洲遭遇严重能源危机,各国看到商机

近期,欧洲的能源生意算是牵动全球能源市场的一件大事了。

继上半年印度低价进口俄罗斯原油,炼制成品油倒卖欧洲以后,下半年又来了美国低价开采天然气,高价倒卖欧洲的“商机”。

在9月份,欧美天然气商品差价突破了十倍,原产品差价也接近五倍。一船天然气从美国运输到欧洲,能够赚取接近450%的差价。尤其在北溪管道被炸毁后,海运天然气成了欧洲急用的救命稻草,不管气价多离谱,用气缺口极大的欧洲市场还是照单全收。

这种近乎掠夺的贸易利润自然也引起了全球的注意,相比舆论场上还在感慨“他明明可以直接抢,还送你一船天然气”的欢乐气氛,商场迎来的则是又一场吸食欧洲血液的狂欢。

不过目前国际市场的天然气仍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参与到分食欧洲血肉的商人们大多都来自美国。除了美国之外,还有少有国家能够满足自身能源安全的同时,还将天然气出口欧洲。

而中国,恰巧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这波能源危机中,之所以有很多国家手中还有能源库存,但却不愿意吃这几倍的利润,主要还是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中,能源稳定性是关系国家稳定与存亡的根本大事。除了美俄等少数几个天然气出口国,大多数国家的天然气都依赖进口。本着家中有粮,心里不慌的原则,也没几个国家愿意掺和欧洲的烂摊子。

在今年之前,中国基本也是这个状态。2021年,中国的天然气自给率约为55%,进口依赖程度较高,进口原料来源国也非常广,涵盖了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沙特、卡塔尔等国,年进口量超过740亿立方米。在往年,中国也有调节进口量溢出的出口机制,但是贸易额度非常少,年出口贸易额度通常在数百万美元水平。

但是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在欧洲制裁之下开始寻求东方市场,同时中国自身也有扩大能源进口,保证能源稳定安全的需求,所以在今年与俄罗斯、卡塔尔等能源出口国签订了规模更大的能源订单。据海关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俄罗斯已从中国的第六大天然气供应国跃升至第四大,同比增长28.5%。与此同时,第二大供应商卡塔尔在同期的出口也增长了 66.7%。

进口量的增加令中国能源储备量激增,也让中国在保障自身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有了赚取国际能源差价的能力。

不过二手能源转卖有一项难以避免的成本,就是二次运输。中国在俄罗斯购买的能源大多是管道天然气,到手以后如想转卖还需自备LNG船并自行装船。这其中消耗的成本会压缩倒卖利润,降低出口意义。

特朗普打响的贸易战,没想到在4年后“帮”了中国

这种问题自然有解决方案。在特朗普时代的中美贸易战时期,为了平衡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特朗普政府曾经通过对中国政治施压,在中美贸易协定中要求中国增加美国产品进口量。

这个要求促成了一项中美25年期天然气销售合约。美国会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弹性地向中国提供一定数量天然气,而且价格与美国基准的亨利中心期货价格对标,今年的二手利润在200%左右。根据市场数据公司ICIS的资料,2022年中国依约对美采购液化天然气配额为7200万吨,但国内今年对美国天然气的需求量约为6600万吨,再加上中国今年管道天然气进口量增加了约30%,所以有了相当的余裕量能够省去转装成本直接出口。

根据海关资料显示,去年1到8月有133艘美国运载液化天然气的船舶在中国卸货,今年同期开到中国卸货的则仅有19艘,其余本该开往中国的LNG船在美国装货后,就直接驶向中国的二手出口国。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到8月中国出口的液化天然气量价值约4.49亿美元,除了欧洲以外,还有日本、韩国等对能源安全有顾虑的国家购买了中国转卖的天然气。进入10月份欧洲能源危机加重以后,这一利润空间还可能继续扩大,这可以说是特朗普在任时期送给中国的“一份大礼”。

欧洲苦不堪言,民众不满情绪集中爆发

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欧洲上半年被二手印度石油薅了一把羊毛之后,下半年只能继续打碎牙往肚子里吞,尽数接纳中美几倍差价的高价天然气。在北溪管道爆炸案之后,似乎只有欧洲受伤的世界,就这么达成了。

欧洲国家自然不傻,但却没有选择的余地。多年的左倾化政治环境中,政客为了选票已经基本阉割掉整个地区的能源稳定以及自给能力,匆忙恢复的火电站以及来自挪威的能源管道并不能在冬季来临前拯救欧洲。在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背景下,即便气价再高,欧洲也只能照单全收,甚至寻求更多高价天然气渠道,以缓解燃眉之急。

这种硬生生把自己玩成冤大头给别国送钱的行为还只是欧洲一系列操作的一小部分。被政客拿去换选票的不仅仅只有能源安全,还有国防安全。

为了维持高福利社会,欧洲发达国家政客除了高税收制度以外,还时常通过削减国防开支来挪出资金完成政治承诺。高福利社会又诱发招兵难问题,让军人这个职业公务员化,最终恶性循环形成了一般部队作战能力较差,整体武备又上不来的尴尬局面。

欧洲发达国家的国防力量往往少而精,且聚焦于民众能看见的地方,以发挥政治作用,让民众相信他们在被保护。而实际上,欧洲发达国家在最根本的需求上鲜有投入——欧洲在导弹防御上的需求远远高于美国,但欧洲的实际投入却远远低于美国。

当然,欧洲有他们理论上的应对策略,即通过军事同盟协防。只要控制美军在欧洲的存在,一样可以给俄罗斯带来足够的压力。在和平年代,这套的确能给民众带来安全感;但现实走到了核危机这一步时,哪怕有驻欧美军在,欧洲仍然无法有效拦截来自俄罗斯的高超音速核导弹,欧洲承担了最直接的核压力,但是却和冷战时一样,没有任何有效防御手段。

当欧洲的矛盾爆发如此强烈、当普通人感受到无法带来安全感,以及政府无法提供生存的基本所需时,民众就会毫不犹豫地站到政府的对立面,反对现任执政党的党派也会借着民意迅速崛起,而现任政府为了选票,很可能会选择对民众妥协。

这就是我们近期在欧洲看到的。在俄乌冲突拖到严重影响欧洲普通人生活,俄罗斯的核威慑开始扩散时,民众已经不像能源危机初期一样单纯抱怨通胀与物价。更多要求停止支援乌克兰,重新关注国内民生、恢复与俄罗斯关系,重新进口俄罗斯能源的呼声,开始出现在愈发频繁的街头游行之中。

其中民众最底线的要求,就是不再继续深入俄乌战争,不让欧洲各国也卷入到这场战争中,尤其是涉及到核方面的冲突。

欧洲各国政府也开始进行不同程度的妥协,或被愿意妥协的政党选下去。

德国自身难保,想与乌克兰“划清界限”

德国方面已经开始有目的地与俄乌冲突撇清关系,有德国官员对外宣称,北约没有义务帮助乌克兰。

德国常驻北约代表吕迪格·科尼格10月3日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就对俄乌冲突表示了遗憾,但他也同时强调,作为一个整体,北约没有帮助基辅击退莫斯科袭击的法律义务,因为乌克兰不是北约成员国。

科尼格还表示,北约正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卷入这场冲突,因为那将意味着一场非常大的战争。这样的场景没有人愿意看到。

9月30日,乌克兰提交加速进入北约申请时,德国外长贝尔伯克也表示对乌克兰加入北约持保留态度——更直白地说,就是不同意乌克兰加入北约。

乌克兰对德国的态度并不认可,对德国的这种态度,乌克兰已经不止一次表示不满,并认为德国过于软弱。可惜这种软弱并非德国一家。

在意大利,刚刚赢得选举的兄弟党,就持反对继续援乌的态度。兄弟党党魁梅洛尼在竞选时,就对民众承诺修复与俄罗斯的关系,恢复能源进口,并因此吸收了不少选票。兄弟党党内多数人也反对继续援乌,希望意大利的重心回到关注国内民生。

介入过度,奥地利民众请愿“重回中立国”

而开战初期至今都参与制裁俄罗斯的奥地利,国内也已经开始出现大规模的抵触战争情绪。虽然奥地利当局仍然对外发表好战言论,但作为一个中立国家,奥地利国内不少人认为政府已经过界,违背了“永远保持中立”的誓言。

近期,奥地利民间发起了对政府的请愿信,信中要求奥地利政府立即恢复对乌克兰冲突的所有参与者的绝对中立,停止对乌克兰的金钱与军事援助,以及对俄罗斯的制裁。截至10月4日,这封信在发布短短几天里就得到了四万名奥地利人的签名,而奥地利只是个人口总数八百余万的国家。

这封信中提到了“欧洲以外的大多数国际不支持西方制裁”、“制裁没有对俄罗斯经济造成期望中的损害”以及“实际上我们是经济制裁的受害者,受到严重破坏的是我们的国民经济。”

事实也是如此,在欧洲以外,多数国家保持着与俄罗斯的正常邦交,甚至已经有国家开始承认“四州入俄”。

朝鲜成为首个承认“四州公投入俄”的国家

10月4日,朝鲜外务省国际机构局长赵哲洙发表了承认乌东四州入俄合法性的官方讲话,表示朝鲜承认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赫尔松以及扎波罗热通过合法公投进入俄罗斯,并认为公投完全符合规定人民平等和自决权原则的联合国宪章,而且为了充分反映当地居民的意愿。

四州入俄的细节仍然值得推敲,西方与乌克兰拒不承认、继续进攻的现实也在发生。但是这至少说明了,西方孤立俄罗斯的政策并不能真的孤立俄罗斯,世界上仍然有国家在与俄罗斯正常交往贸易,还有国家愿意站在俄罗斯一边,力挺俄罗斯的立场。

而在俄罗斯没有崩溃的事实面前,欧洲又在等待什么呢?在等待能源继续上涨,还是美国完全控制欧洲,或是核导弹真的落在头顶?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