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一个充满讽刺的黑色荒谬悲喜剧

ぴ浅蓝淡雅
阅读

《地下》:一个充满讽刺的黑色荒谬悲喜剧

塞尔维亚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于1995年出品的《地下》,时间背景设定横跨1941年至1992年,以黑色喜剧的手法,讽刺南斯拉夫悲惨又荒谬的战史。《地下》影像之浓烈、内容之丰富、情感之动人,确实是隔了三十年再看依旧精彩的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被德军占领,游击队员马可拉着自己的好哥们黑仔入党,一同为抵抗法西斯效力。黑仔深爱着剧院名伶娜塔莉,他策划了一出轰轰烈烈的英雄救美行动,将美人从德军手中救出。

愤怒的德军将领率军抢回娜塔莉,并抓走黑仔对其严刑拷打,马可虽成功将他们救出,黑仔却不小心受了重伤,必须待在地窖里疗养。马可第一眼见到娜塔莉便为之倾倒,渴望占有娜塔莉的马可干脆将计就计,将地窖永远封闭起来。

马哥让黑仔负责地下军工厂,并用各种手段让他以为战争并未结束,不告诉他们外界的真实情况,没想到这一封就封了二十年,而马可则娶了娜塔莉,而在地窖里,黑仔与其他人相信二战仍在持续,仍为那场不存在的战争奔忙。

一次意外,坦克轰毁了地窖,黑仔趁机逃出地窖对抗德军,希望为祖国尽一份心力,却发现自己所认知的事实全是虚假。后来内战爆发,黑仔成了不属于任何一方势力的佣兵,继续在同胞自相残杀的战场上清算旧日的恩怨情仇。

《地下》像是一个喝醉酒的人拍的,但仔细想想内容又会惊叹于其锐利。整部片已经荒谬,在戏中拍的戏更荒谬,真假难辨,人生如戏,这一切是真实、还是宣传、还是人为假象?

活在中间的人也搞不清楚了。战争的两边,一边是可怕无情的战火,另一边是看不见明天的人们纵情享受食与色。没有真正的英雄,大家都是悲剧小人物。

本片有三个章节,战争、冷战、战争轮流出现,暗示战争根本不会结束,历史不断重复,热的冷的都是战,冷的时候或许是不拿枪的战,但种种理念冲突与阶级差异照样在酝酿着下一场热战。

本片最后一段戏,有一把烧起来的轮椅无望地绕着圈子,就像在总结全片的结论。而最后一幕,开心的人们终于团聚欢庆,却已是死后,他们所在的土壤并不是一片陆地,而是一小块越漂越远的迷你岛,仿佛迷失在过去的某段记忆之中,不可能在现实中寻到了。

《地下》用一段疯狂的三角恋情,描述南斯拉夫的现实处境,战争的疯狂或许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爱情却是放诸四海皆准。因此本片虽然承载繁复的历史信息,却能以通俗的形式让不知情的观众获得感动。

《地下》是一部黑色荒谬悲喜剧,演出南斯拉夫半世纪的悲惨历史,从二次世界大战德军进犯,进入美苏冷战间由铁托领导相对平稳发展的时期,最终来到铁托死去后联邦分裂爆发内战的残酷结果。

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以本片第二次获得戛纳影展最高荣耀金棕榈奖,他将家国血泪揉进马可、黑仔、娜塔莉三人之间的恩怨情仇,用马戏团般疯狂喧哗,同时却精准至极的影像符号,又哭又笑地讲述这个在电影拍摄时还没打完的战争故事。如诗如梦又如寓言一般的结尾更是足以留名电影史的神来之笔。

本片中出现的元素可以大量对应到南斯拉夫的现实处境,然而就算不了解的观众,仍然能从剧中的爱情、亲情、国族故事寻得感动,这就是大师说故事的功力。

电影中,马可有一句台词是:「我们都是疯子,只是还没被检验出来罢了」。我很难反驳他。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