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巨头在A股市场遭遇退市风险

亡命徒
阅读

地产巨头在A股市场遭遇退市风险

曾经身家比肩马云、王健林的地产大佬卢志强及其一手打造的“泛海系”最终还是没等来好消息。

*ST泛海近日公告称,公司预重整期间,临时管理人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经调查发现,泛海控股作为上市公司已不具备重整可能,并申请北京市一中院终结泛海控股预重整程序。据此,北京市一中院决定:终结泛海控股预重整。

预重整失败,再加上*ST泛海三季度末的财务数据并未改善,使该公司股票面临的退市风险大增。不过,在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前,*ST泛海已提前锁定了面值退市。

*ST泛海锁定面值退市

*ST泛海自11月30日以来,已连续11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面值,最新收盘价报0.59元/股,总市值跌至30.66亿元。

按照交易所规定,如果公司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每日收盘价均低于1元/股,交易所将终止其股票上市交易。

据记者测算,以12月14日收盘价0.59元为基准,在剩余的9个交易日内,公司股价即使每日涨停也无法重返1元。这意味着,*ST泛海已提前锁定面值退市。

资料显示,*ST泛海早在1994年登陆A股市场,是房地产行业最早一批上市公司。2016年巅峰时期,公司营收达到246.71亿元,净利润达到31.09亿元。2020年开始,公司业绩急转直下,公司对旗下部分地产项目及相关商誉计提了减值准备,当年净利润亏损46.22亿元。此后,公司经营业绩持续走低,2021年、2022年净利润均亏损超110亿元。

公司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87亿元,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20.54亿元,公司经营亏损有所增加,资产负债表未能得到改善。

*ST泛海股价接连大跌正是因为公司预重整失败后,公司面临着“较大的财务类强制退市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今年以来经历了多次惊心动魄的面值保卫战。4月14日,*ST泛海股价首次跌破1元面值,短短9个交易日,股价一度触及最低点0.77元。

5月4日,*ST泛海公告称,公司部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计划自5月5日起(含)3个月内,通过二级市场集中竞价的方式增持公司股份,拟增持金额合计不低于3000万元。

5月11日,*ST泛海的股价重新站上1元。

此后数月中,公司管理层和大股东陆陆续续真金白银地增持,一度打消了外界质疑。9月11日,*ST泛海一度涨至3.39元,创2020年底以来新高。

随着一系列风险因素继续发酵,*ST泛海股价持续下跌,并在近期持续跌破面值,从而锁定了面值退市。

金融梦碎

泛海控股成立于1989年,于1994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为中国泛海控股集团的核心产业平台。截至目前,公司控股股东为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卢志强。

2014年之前,公司业务以房地产开发为主,拥有国家一级房地产开发资质,经营区域主要集中在武汉、杭州、北京、上海和深圳,产品类型涉及住宅、写字楼、商业和酒店。

2014年,房地产行业承压,公司开始向金融领域转型,通过收购并入信托、保险、证券、期货、典当、资管等金融资产。

据Wind数据显示,2014年,泛海建设(更名后为“泛海控股”)32.74亿元收购民生证券72.999%股权。在香港市场,泛海控股则收购了李嘉诚旗下的和记港陆71.36%股权。

此后,泛海控股又收购了民生信托、上海御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金融标的,将触角延伸至证券、信托和保险等领域。

在地产业务作为现金流压舱石,金融业务作为新增长点的泛海模式里,公司营收规模由2013年的59.38亿元增至2016年的246.71亿元。

伴随着收入规模扩大,公司的负债总额也在快速攀升。2013年,公司的总负债为310.87亿元,2016年攀升至1429.42亿元,2018年公司负债规模达到峰值为1836.67亿元。虽然2018年公司的资产规模超过2000亿元,但资产负债率仍保持在80%以上。

2020年底,民生信托踩雷武汉金凰珠宝80亿元假黄金案,引爆了“泛海系”债务危机。随后,宝能、荣盛、中建五局“萝卜章”等,民生信托精准踩雷,“泛海系”也被拖下水。

据鹏元资信研究,泛海控股风险主要是流动性风险,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地产行业收入下滑,前期债务到期;第二,金融板块收入不确定性较高;第三,泛海控股对民生证券持股比例逐步下滑,少数股东权益占比上升;第四,受限资产比例维持高位;第五,受政策影响,民生系对泛海系支持能力下降。

鹏元资信认为,公司转型期间,资产负债率维持高位,短期债务规模增加,现金短债比下降。同时,地产收入下滑、金融板块增幅有限且具有不确定性,受前期债务偿还和并购影响,公司期间费用增加、利润下滑。监管政策收紧对地产和金融两个行业产生联动影响,泛海系的资金压力持续上升。

三只股票锁定退市

近期,市场行情持续偏弱,随着相关风险因素发酵,*ST华仪、*ST柏龙、*ST泛海相继锁定面值退市。

开源证券认为,“1元退市”的规则设计可以将那些基本面持续恶化的上市公司通过投资者“用脚投票”的方式使其股价持续低于1元,甚至对于部分股价极低的公司还能在20个交易日之前提前锁定退市,从而帮助投资者提早做出投资判断。

2023年以来“1元退市”已经成为A股落实市场化退市机制的重要手段,开源证券预计未来“1元退市”的上市公司数量还会逐渐增加。

2023年以来,在全面注册制和退市新规的共同作用下,A股退市格局出现了四大变化。一是科创板迎来首批退市企业,法治化退市原则进一步巩固。二是多元化退市渠道进一步畅通。三是大型房企首次出现“退市潮”,市场化退市机制进一步完善。四是退市股炒作热情明显冷却,常态化退市理念进一步贯彻。

中金公司认为,常态化退市机制的形成,有助于持续检验与监督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最终在A股市场形成优胜劣汰的氛围,推动上市公司整体质量提升,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实现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此外,A股市场强化退市制度有助于保证股票市场合理供给,并助力提高A股优质公司的回报率。常态化退市机制的运行,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减少投资者“炒小”、“炒差”行为,促使投资者关注基本面优质、行业发展前景较好的公司,助力实现培养投资者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

责编:叶舒筠校对:王锦程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