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海上丝绸之路:奥斯曼帝国与葡萄牙争夺亚丁

雨未歇
阅读

竞争海上丝绸之路:奥斯曼帝国与葡萄牙争夺亚丁

公元16世纪,原本相对平静的印度洋水域,迅速转变为穆斯林和基督教世界的热战前沿。前者以马穆鲁克王朝与奥斯曼帝国为代表,频繁利用埃及的绝佳位置向东征伐。后者以葡萄牙人为代表,屡屡由印度西海岸的据点发起攻击。

于是,夹在两强之间的也门地区,便无可奈何的被拖入战争泥潭。其中又以位置紧要的亚丁最为悲惨,几乎成为每一次重大变局的关键性陪衬。

源远流长的中转站

坐落于也门西南部的亚丁港

早在公元1世纪,也门西部的亚丁湾地区就依靠海上贸易获得繁荣。虽然有大量其他城市分布于阿拉伯半岛沿岸,却很少有竞争者能完全取代其战略位置。因此,将大批来自地中海、非洲和印度的商贾吸引过去,成为希腊人眼中的“幸福繁荣之城”。

然而,随贸易财富积累的不只有文明进步,亦会夹带有四方强权的狼子野心。同时,日益膨胀的犹太商团,也不希望将自己的垄断利益过度分享给他人。一面将东来的拜火教徒遮遮掩掩,一面又对西来的基督教徒展开屠戮。结果自然是引火烧身,招惹到埃塞俄比亚的渡海征伐,以及稍后的波斯舰队入侵。最后还间接造成马里卜大坝崩溃,使也门落入黑暗的大萧条时代。

公元6世纪 亚丁的贸易重要性已相当突出

从而引来萨珊波斯和埃塞俄比亚人的轮番争夺

即便如此,只要地中海与印度洋之间的商业不停歇,坐拥红海交界口的亚丁就有充沛复原能力。经历6-7世纪的穆斯林大征服后,也门地区又乘风崛起,成为传统阿拉伯政治势力的中流砥柱。稍后又阴差阳错的转向什叶派阵营,与东面的波斯、西面的埃及连城一线,继续扮演无可替代的中转站角色。甚至有空向印度派遣商团,成功到次大陆开设分店。原先不设防的港区,也终于在10-11世纪间拥有了城墙和瞭望塔。

不过,世界局势的千变万化,终究没能让和平持续太长时间。公元12世纪末,库尔德军阀萨拉丁的阿尤布王朝占据埃及,几乎在第一时间就把目标聚焦也门。由于担心被更为强势的努尔丁驱逐,这位著名圣战者企图为自己寻觅保底的自留地,便悍然派舰队征服亚丁。尽管从未真正踏足,却给渡海相隔的两地加深了千年羁绊。直至马穆鲁克王朝在埃及建立,依然将亚丁视为自己掌握也门和海上丝路的最重要据点。

13世纪 阿拉伯手抄本上的也门奴隶市场

新一轮争霸开启

16世纪 欧洲画师笔下的亚丁港盛况

公元16世纪,大航海时代的曙光随欧洲帆船照向印度洋水域。新来的葡萄牙人很快在东非和印度建立基地,初步实现对穆斯林竞争者的外围包抄。原先的龙头老大埃及,却没有从百年前的黑死病流行中恢复过来,直到1506年后才不紧不慢的做出应对。

可悲的是,由大将侯赛因率领的埃及舰队,首个任务就是去亚丁催收欠款。这种类似岁币的贡赋,自萨拉丁时代起就鲜有中断,几乎每年都交由马穆鲁克人的桨帆船运回开罗。如今却因为航路受阻而彻底断供,且很难在短时间内靠集资方式予以补齐。本地的阿拉伯王公只能靠提供补给品和淡水获得拖延许可,目送宗主国的海军带着欠条去往东方沙场。

近代伊始 亚丁首先被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充当海军基地

可惜,属于亚丁人的时代悲剧还远未停止。首先是侯赛因的舰队,在1509年的第乌之战中被全歼,只剩下本人和少数随从辗转逃回埃及。接着是葡萄牙舰队在1513年兵临城下,险些攻破略显陈旧的中世纪护墙。这不仅意味着套在贸易线路上的枷锁难以解除,整座城市还将进一步面临宗主的持续追债。而且随战争年限的不断拉长,压到各阶层头上的债务压力也日益增涨。

最终,老态龙钟的马穆鲁克王朝轰然倒下,将尼罗河农业区与红海贸易链的权益都转给奥斯曼帝国。新来的土耳其人无疑更加锐意进取,直接接管分散在亚历山大港、苏伊士和吉达的海军部队,当然还包括阿拉伯半岛边缘的也门。大批临时改宗的希腊人、黎巴嫩人、意大利人或西班牙人,被招揽到红海之滨,准备借苏丹的宏图伟业实现财富自由。例如1538年,发起第二次第乌之战的舰队,就从亚丁港掠夺到大量廉价补给。虽然远征仍旧以惨败而告终,但奥斯曼在回程中把多达100门火炮留在当地。

1538年的远征印度的奥斯曼舰队

第一次开火就是占据亚丁 杀死本地首领

永不停歇的拉锯

16世纪 欧洲人笔下的也门农民夫妇

与此同时,在也门根深蒂固的什叶派部族,并不希望自己的沿海港口为逊尼派所控制。因而不断从内陆的半荒漠区域发起袭击,扰乱绿洲城市里的土耳其驻军。双方就此展开漫无天日的拉锯战。直到帝国派来新任总督塔乌拉基,以及自埃及开拔的数万新兵,才勉强守住沿岸和几座重要城镇。

不料,由首领阿里率领的什叶派势力不走寻常路,在1547年用暗杀总督的不光彩方式重返亚丁。接着遣使印度,向原本已居于守势的基督徒当局求助。但在双方成功会师前,著名海盗皮尔-雷斯的60艘桨帆船已飞速抵达前线,瞬间将刚刚反转局势又重新倒转过去。等到规模有限的葡萄牙船队赶来,立即在敌方的压倒性优势下损失惨重,不得不绕道东非撤退。

重新攻占亚丁的奥斯曼

当然,这场发生在1548年的亚丁之围,不过是也门长期战争的某个小小插曲。更为讽刺的是,明明是失败一方的葡萄牙才折损120人,而土耳其却在十年间伤亡近80000之众。毕竟,皮尔-雷斯虽能纵横水面,却无法帮助陆军剿灭难以捕捉的沙漠部落。加之恶劣气候和流行病的轮番打击,就使得大部分成员殒命于非战斗损失。而且越到后来,小规模冲突的数量就日益增多。以至于发展到1564年的整整80次,以及埃及驻军的拒绝前去。

那么孤悬海边的亚丁呢?从表面上看似乎已稍稍远离前线,实则继续为帝国的野望贡献一切。当奥斯曼舰队从红海赶往马斯喀特作战,本地人就有义务为海员们供应所需。若战斗是在北部的干旱平原爆发,同样应为深入不毛之地的火枪手们奉上给养。相当矛盾的是,如果缺乏一个稳固的势力充当保护人角色,港口的贸易收入就无法获得稳定保障。所以,代价再高昂也算是值得维持。特别是生活在当地的商贩,几乎只能靠来外的船只维持供应链,无法再像中世纪的先祖那般杨帆远航。

16-17世纪 亚丁成为奥斯曼在红海地区的战争策源地

没有胜者的轮回

伊比利亚联合帝国的建立

变相削弱了葡萄牙对海外领的控制力度

公元1581年,葡萄牙因王室绝嗣而被西班牙帝国兼并。不仅在欧洲本土发生激烈对抗,连带着影响到包括印度在内的无数海外领。这让土耳其人看到胜利希望,进一步鼓励私掠者前往南方偷袭基督教船只或城镇。

五年后,缓过神来的葡萄牙人决心反击,派遣由卡马拉 指挥的26艘战舰和数百名士兵前往红海征讨顽敌。首当其冲的目标,就是地缘位置特殊的亚丁。在此之前,北部的什叶派武装也尝试再度集结,一度将奥斯曼限制在孤城之内。奈何抵不过从埃及杀来的大规模援军,错失与海外盟友的合作机会。

1586年 奥斯曼和葡萄牙最后一次在亚丁兵戎相见

正因如此,当人生地不熟的葡萄牙舰队派70个步兵上岸侦查,就很快遭遇到2000名土耳其骑兵围攻。经过一番相当激烈的抵抗,他们以阵亡5人的轻微代价全身而退,却未能联络到任何值得信赖的盟友协助。同时,仰仗帝国保护的穆斯林船队也调整航线,径直由曼德海峡开往非洲之角,让原计划拦截他们的战舰都颗粒无收。最后是由于缺乏淡水才撤回马斯喀特,放过了因水面封锁而商业停摆的亚丁。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次奥斯曼-葡萄牙交锋的战场逐步向东非转移。随着硝烟依次笼罩到法扎、马林迪和蒙巴萨,早就习以为常的穆斯林商船队便重新光顾起亚丁等阿拉伯港口。整个也门皆因祸得福,享受到来之不易的几十年和平。等到下一轮战火烧到自己更强,已经是17世纪20年代的事情。

英国船只抵达 预示着亚丁的未来历史走向

可惜,无论土耳其征服者如何奋力,始终需要提防着北部沙漠势力的反攻倒算。值得欣慰的胜利,在于葡萄牙殖民帝国开始衰落,不再有意愿将战舰开往也门等红海腹地。但因为有什叶派对手存在,永远不能品尝到胜利者该有的全部果实。不知不觉中,争夺亚丁控制权的轮回又在翻开崭新篇章。

公元1609年,1艘名为阿森松号的英国商船停靠亚丁。这是英国人首次访问也门地区,更是稍后4趟同类航行的第一次尝试。当时的奥斯曼总督和东印度公司都不曾料到,眼前这座正迅速滑向衰落的港口,会在未来引起双方不断扯皮与角逐......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