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含在诫子书中的父爱

繁花似锦
阅读

饱含在诫子书中的父爱

原标题:饱含在诫子书中的父爱

文|刘永加

诫子书作为古代家训的一种形式,浓缩了古代文人学士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处世做人智慧,劝诫自己的子女修身养性、治学做人、建功立业。

郑玄(127-200),东汉末年北海郡高密县(今山东高密市)人,他一生淡泊名利,曾推辞大司农的征拜,痴心于学术,创立了集经学之大成的郑学。郑玄只有一个儿子,叫郑益恩,曾被北海相孔融举为孝廉,后来袁绍之子袁谭率军攻打北海,把孔融包围在都昌(今山东昌邑),情势危急,郑益恩率家兵前去营救,结果反被围杀,年仅27岁。

在这次事件之前,已经七十岁的郑玄正身染重病,估计自己不久于人世,他在用心写下的《诫子益恩书》中写道:“吾家旧贫,不为父母昆弟所容。去厮役之吏,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城,获觐乎在位通人、处逸大儒,得意者咸从捧手,有所受焉。遂博稽六艺,粗览传记,时睹秘书纬术之奥。年过四十,乃归供养。假田播植,以娱朝夕……”与其他的诫子书不同的是,郑玄和盘托出自己一生的求学经历和人生志向,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含蓄地向儿子传授治学、为人的宝贵经验。信中他对儿子在道德和生活方面提出了要求,要求儿子“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希望儿子遵循君子之道,不断完善自己的德行,最终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因为郑玄一生崇尚节俭,并身体力行,所以他要求儿子“勤力务时,无恤饥寒。菲饮食,薄衣服”,这是教育儿子不仅要注重勤劳,更要在吃穿上节用。他还希望儿子能够继承父业、继续学术研究。

徐勉(466-535),南朝梁时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人,因治理朝政有方,被称为贤相。徐勉一生虽然身居高位,但他清正廉洁,办事公正,严于律己。他的大部分俸禄都用于救济贫困的亲朋好友,家里没有任何积蓄。曾经有好友劝他多为子孙后代留点钱,为他们置办一些产业。可徐勉却说,能够给子孙留下清白,比给他们留下财产更重要。如果子孙有才能、有德行,他们自己也会创下家业,并不需要给他们留下什么。如果子孙不能够成才,那么,即使给他们留下的是金山银山,也不够败坏的。垂暮之年,徐勉郑重其事地给长子徐崧写了一篇《诫子书》:“吾家世清廉,故常居贫素,至於产业之事,所未尝言,非直不经营而已。薄躬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禄,可谓备之。每念叨窃若斯,岂由才致?仰藉先代风范,及以福庆,故臻此耳。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他告诫儿子,要把清白的名声留给自己的子孙。徐勉还告诫徐崧,但凡做长兄的,都非常不容易。为人行事要使内外协调一致,别人无闲话可说。一事当前,先考虑别人,然后才是自己,这样才会受到尊重。在徐勉的教育下,他的子女后来都成了远近闻名的贤德之士。

邵雍(1012-1077),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学家,与张载、周敦颐、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邵雍45岁时才有了儿子邵伯温,自然十分重视发挥父亲的教育责任。他专门写了诫子书给邵伯温:“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后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不教而善,非圣而何?教而后善,非贤而何?教亦不善,非愚而何……”邵雍强调人是分品位的:上等品位的人,不用教授就懂得善恶;中等品位的人,需要老师教授之后,才知道善恶;下等品位的人,即便老师教授了,也不知道善恶。所以,邵雍要求儿子恪守“交益友,不交损友”和“非善不交”的信条。邵雍一贯坚持“是知善也者,吉之谓也;不善也者,凶之谓也”。意思是,知善行善的人,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吉祥;而那些不善的人,就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凶祸。所以他告诫子孙,一定要努力成为上品的善人,而不要沦为下品的愚昧人。尤其要守规矩讲道德,必须做到“目不观非礼之色,耳不听非礼之声,口不道非礼之言,足不践非礼之地”。邵雍常教导儿子要多干实事,少说空话,养成良好习惯,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在邵雍的教导下,邵伯温学识才干超群,学术著作等身,所著《河南集》《闻见录》《皇极系述》《辩诬》《辨惑》《皇极经世序》等影响很大。同时,邵伯温坚持操守、维护道德,不与朋党和宦官为伍。南宋名相赵鼎年轻时就曾跟从邵伯温学习,他为邵伯温写的墓志铭就说:“以学识行起于元祐年间,以名节居处于绍圣年间,以言论受贬于崇宁年间。”邵伯温最终以学行、名节扬名天下,这与邵雍的教导是分不开的。自己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