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脱虚向实、回归理性”:Biotech转型Biopharma的窗口期正在关闭?

也许当初就是错的。
阅读

资本“脱虚向实、回归理性”:Biotech转型Biopharma的窗口期正在关闭?

“集采常态化、医保控费收紧是大势所趋,但也在为创新‘腾笼换鸟’,对并不具备临床价值产品的过度花费进行‘纠偏’。”近日,就未来中国医疗市场变化,自认“坚定的乐观者”的浩悦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首席运营官丁亚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持续看好中国创新。

不过,丁亚猛也坦言,相较于2021年,2022年医疗行业投资势头减缓。以在2021年完成50余笔交易,连续数年稳居医疗健康行业投行头部位置的浩悦资本为例,2022年前三季度在保持交易数量持平的同时,交易总额却略有下降,这和今年资本整体“往前看,往早投”不无关系,而一些此前高估值的企业却面临着再融资困难的窘境。“目前市场正处于大幅调整阶段,整体呈现‘脱虚向实,回归理性’的变化趋势。”丁亚猛称。

在大健康投融资领域深耕20余年的老兵丁亚猛认为,在此背景下,资本将更趋于理性,部分伪创新、非头部的企业将被淘汰,更多地看向真正的全球创新,资本更看好做技术平台型、有差异化竞争优势、商业化能力强、能有国际化发展潜力等的企业,这样的“去芜存精”对医疗健康产业生态的长期健康发展未必不是件幸事。

“脱虚向实”回归理性

据《2022医疗健康行业投资与退出趋势年中报告》披露,2022年上半年,医疗健康行业投资逾380亿美元,低于2021年上半年所创下的纪录。而据医药魔方InvestGO数据库统计,今年上半年,国内医疗健康领域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共583起,同比和环比分别降低了46.7%和45.9%。

在行业投资势头减缓的背景下,谈及中国医疗市场特点,丁亚猛表示:“从交易额来看,今年市场更加冷静。用八个字来概括医疗市场:脱虚向实、回归理性。这是目前市场比较真实的状态。”

丁亚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一步解释,“虚”指一些创业企业,产品仍在早期临床阶段,而且产品技术领先性和差异性都不够。凭借着中国资本市场过去几年的红利窗口期,这些公司在财务投资人推动下,估值快速提升,部分已经登陆资本市场,但产品商业化和后续发展并没有跟上资本化的节奏,目前该类型公司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在今天,那些仍想通过简单复制此模式来创造资本神话的企业,预计将成为此波调整中受影响较大的对象。

“‘实’即企业步入商业化,产品接受市场考验。接下来‘脱虚向实’的标志就是大量的Biotech会有限选择与在中国市场比较活跃、有实力的Pharma公司进行深度合作。不过,‘脱虚向实’的过程中,前轮融资估值虚高,且不积极选择对外授权合作(license)的企业,在市场趋于理性的当下受到的冲击是最大的。”丁亚猛指出。

而回归理性,丁亚猛认为,不再过分夸大理想中的市场规模,而是看真实的规模;原来经常会讲全球化的故事,实操中会发现面临巨大挑战,而中国市场面临集采,原来预期的市场规模也会大幅缩水;作为创业的科学家,要去思考未来怎么面对市场,如何进行产品商业化落地。

在丁亚猛看来,这一市场环境变化也导致投资逻辑发生根本性变化。“市场变得越来越理性,回到最本源的地方——产品的临床价值、商品价值和市场价值,这也是市场变化最大的一个趋势。”

而基于市场改变,丁亚猛认为这也将为中国医疗市场发展奠定基础。“回归理性的变化趋势为未来奠定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这次调整已接近尾声,会有一批公司将被洗牌出局,使得真正领先的公司得以脱颖而出。”

丁亚猛进一步指出,随着市场风格的改变,既有的纯财务投资人的投资方式也将逐步转为和有产业背景的资本方合作的形式,如授权合作、产品合作和股权投资等。因而没有真正价值的公司(包括部分上市公司)将被市场边缘化,而二级市场也将在调整中(如大公司的大股东进行股份回购等)逐步企稳,呈现出一些积极的迹象。

以部分企业在二级市场的定向募资金额超出自身市值为例,丁亚猛认为这类企业是被融资堆砌而成的“历史产物”,在投资窗口期积累了大量现金,但并未生产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产品。对于这些企业而言,接下来最大的挑战在于能否把现金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回到创新商业化的路上来。

未来风向在哪?

不过,丁亚猛指出,虽然投资市场逐渐回归理性,也有阶段性调整,但长期来看,依然看好医疗行业。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的社会背景下,大众对医疗产品是刚需。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到本世纪中叶的时候,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可能达到4.5至4.7亿。

与此同时,国家政策也在鼓励支持创新,医保通过“腾笼换鸟”给创新药留出更多的空间,以往的辅助用药等市场空间留给了真正创新的产品。在不久前,国家医保局对《关于推动医药企业创新的提案》的答复,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对创新药品予以支持和倾斜,从需求侧引导医药企业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竞争能力,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以更好满足广大参保患者基本用药需求。

对此,丁亚猛表示持续看好创新企业发展,从投资趋势看,未来资本也是会关注真正创新的东西,以往有很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企业,但现在会放在全球看是否属于真正的创新。“越来越多中国源头创新的东西会出来,做first in class的产品。”

未来的风向在哪?哪些类型的企业会被关注?丁亚猛认为当下市场反应有点过度,资本现在更慎重,更加注重看一些有收入的,稳定的现金流的公司,如当下比较火的CXO企业;还有真正意义上全球创新的公司才会被市场追捧,资本越来越向头部集中。

除上述两个类型企业外,丁亚猛认为资本还会关注商业化能力比较强的企业。“企业要度过市场调整期还需要持续发展商业化能力,但企业从Biotech成功转型Biopharma的窗口期正在逐渐关闭。以前市场认为Biopharma公司并不值钱,Biotech公司可以轻易跨越二者差距完成转型。但现在来看,很多Biotech本质上并不属于真正的创新公司,产品也需要接受市场检验。在转型期,Biotech不能单纯依靠财务投资人向前发展,而是需要实在的产品。所以越来越多早期公司选择和跨国公司及本土产业公司合作,快速拿回资金以保证企业发展。Biotech商业化能力实际是很大的一个挑战。”

在Biotech成为Biopharma的转型路上,已有企业选择出售研发产品。2022年9月,云顶新耀将其明星ADC产品出售给吉利德获得总额4.55亿美元收益。10月,和铂医药将临床后期的巴托利单抗独家授权给石药集团子公司恩必普药业并停止另一款核心项目特那西普的临床试验。这一交易为和铂医药带来超10亿元的收入。

另外,丁亚猛认为资本还比较青睐供应链安全以及真正能实现国际化的企业。如一些企业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东南亚作为重点发展市场,并做系统性布局,深耕本地市场,如艾博生物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ARCoV获印度尼西亚紧急用途许可证(EUA),这是艾博生物在海外获得的第一个EUA,也是中国首款在国际上获批临床使用的mRNA疫苗。这实际也给艾博生物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此外,丁亚猛表示还看好现金流较好的偏消费的民营医疗服务公司、自主可控趋势明显的医疗器械企业,尤其更看好具备平台化能力的企业。“器械公司有个特点,即单产品的规模都不很大,也不太能支持很高的市值,相反若在各个领域都有很好的产品,又是平台化、商业能力比较强的,且具备国际化合作能力的技术公司,我们是持续看好的。”

与此同时,那些拥挤、同质化严重,不能给患者带来临床价值、不具备市场价值的企业,包括不具备国际化能力、纯做仿制药的企业,丁亚猛认为,其未来竞争会越来越惨烈,慢慢会被市场所淘汰。

而作为一家深耕医疗健康行业的产业投行,丁亚猛称关注创新器械、创新医药、生命科学、智慧医疗、医疗服务等的浩悦资本是“坚定的乐观者”:“在选择企业的时候,我们会站在投资的角度来看它的投资价值,如是否是细分赛道的龙头,是否是具备很强的自主技术的平台型企业,以及团队是否专业、是否具备复合能力等;另一方面,我们团队基本都来自于产业,核心创始人都有20多年的产业从业经历,所以也会站在产业的角度,通过推动一些产业整合带来新的机会。”

丁亚猛举例称,此前浩悦资本为一家做仪器设备的生命科学公司提供融资服务,其技术很领先,但销售能力很弱,这不利于融资。基于此,浩悦资本选择了另一家渠道能力强但技术研发能力不够的企业做并购整合,最终推动这两家公司合并并且成功上市。“我们希望能够推动医疗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帮助企业成长,并且走向国际。”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